心易相通刘君祖讲心经

凡所有相,包括物相、心相皆空,才能空“五蕴”。物质世界或者肉身,就是“质碍”。一旦有了这一有形的硬体,肉身,或者山河大地,就是妨碍、挂碍。像前面一座山,你就过不去;前面有一个坎,你也过不去。可见这一有形的物质世界一定是妨碍。“色”就是“质碍”,是有形的,挡在你面前,你就过不去。这样一来,就有挂碍。我们看《易经》中的乾卦,乾为心时,我们会觉得来去自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遥远的星空很灿烂,很有秩序地运行,我们就会想到人生也要自强不息,心里的想法真的是天马行空。可是,一旦要落实到坤卦的时候,要实际接触大地上的人和物,想要自强不息却变得很难,因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障碍太多了。一座高山、一条大川挡在前面,过不去,自强不息的口号没有用,山是真实地存在。这就叫“势”,就像坤卦《大象传》所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时的形势就是“质碍”,比人强,就看你如何跋山涉水。所以,一个人光想着自强不息很难应付“质碍”的。

那么如何解释“色”或者《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即物质世界)呢?在佛教里面就是“根”与“尘”的观念,属于肉身的范畴。

“根”有五,即所谓的“五根”,指眼、耳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又称“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官及其机能。这五者加上“意根”(心),就是“六根”。“五根”由物质而成立,故称“五色根”。

“尘”亦有五,“五尘”即色、声、香、味、触。这五样东西,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所以叫做“五尘”。“五根”是“五尘”的基础,色、声、香、味、触与眼、耳、鼻、舌身是相对的,如眼能观色、耳能闻声、鼻能闻香等,这就是“五根、五尘”,都是具体的“质碍”,涉及我们的肉身和感官。

受是领纳

接下来就是“受”,在佛教中,“受”就是“领纳”。我们如果接触外面尘的境界,会感受到,那么就接受,这就是“领纳”。就像《易经》坎卦第四爻“纳约自牖”的“纳”,政治犯从狗洞里面接受食物,就是被动承受。因为人的感官接触外面的尘境,然后形成了一些看法、想法,产生分别。这就是“领纳”,领会、接纳。也就是“五根”中的“五识”去领纳“五尘”之色、声、香、味、触的现境(现实存在的境界)。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通感的境界。众生皆有感,就如咸卦《大象传》称“君子以虚受人”,作为《易经》下经第一卦,开始进入人间世,体会人性、人情,刚开始一定是“受”,即实际接触外境。这就是从物到心的境界,心、物产生初步的互动,有感觉就接受。

想是想象

再进一步就是“想”的境界了,即意识的境界,也就是佛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中的“意识”。在“受”的时候肉身会有感,如触感、观感,眼睛看了有感觉,耳朵听了有感觉,鼻子闻了也有感觉,但那只是感觉,直到第六识的“意识”发挥作用,于是就有分别心,去分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就产生妄想。这跟纯粹被动自然的感不一样,开始有分别、分析,开始想象了,第六识发挥作用。这就是看到外面的境,“受”了之后就开始“想”,想的功能开始发动,有了知觉。

行是迁流造作

再进一步就要思维了,要深思熟虑,考虑这个、考虑那个,计算这个、计算那个,这种思虑的境界,就是“行”,心开始行动,开始按想法造作。这就是所谓的“迁流造作”,从唯识的角度讲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在第六意识之后,末那识跟“阿赖耶识”与前面的六识合称为“八识”。第七识“末那识”会去执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念念不停。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根,故曰“念念不停意根”,这就是思虑的境界,即“迁流造作”。这些在我们的人生经验中确实都存在。

识是了别

五蕴最后一个是“识”。“识”专讲佛教八识的第八识。由此可见,“色、受、想、行、识”,其实把这八识全部讲完,“色”就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受”是从前五识发挥的由物到心的作用,“想”就是第六识“意识”,“行”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于第八识“为我”,然后念念不停第六识的根。有感觉、有思虑,用现代心理学讲,就是知、情、意。“迁流造作”到最后是“了别”,我们常常讲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执着,“分别”是意识在搞怪,因为要分别妄想,执着就是第七识,就是“行如芭蕉”,被第八识锁得太死,这一执着就念念不停,一念接一念,即第七识的境界,那就是“分别”执着。最后的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也称“心王”,像仓库一样,不知道存了多少东西,如同做梦一样,现实里没有的,梦里能提供很多素材。

另外,我们不要以为第八识就是终极境界。“阿赖耶”心法,称为心王,是心的最深层的境界,跟投胎转世轮回有关,也就是俗话讲的肉身先死,灵魂不灭。前面的一个一个开始败坏了,灵魂最后走,等待投入新生命,有缘的先去,所以叫“后去来先做主公”,它是我们肉身生命的主宰,根本看不见,没有形象。人要投胎转世,它先来。也就是说,所谓的投胎也是一个技术活,不见得在身边的才会第一个卡位成功。这就跟“阿赖耶识”有关。这也是佛教笃信的东西。从《易经》的《系辞传》来看,这些东西也不见得一定是虚妄,那是心念所感,就像咸卦:“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神无方,哪有什么方所的限制?“无所不在,无定在”,只要一感就可以到,这是至神的境界,也是心的境界,没有时空的限制。可见,“阿赖耶识”影响很大,可以决定人的生生世世。看不见,可是全部都藏起来,所以有一些人把第八识当成真心,当成如来心,那就错大了。我以前看到“阿赖耶识”就占过卦,结果是不变的升卦,也就是说,不是究竟真实的东西,只是“升虚邑”,是缘生,是因缘聚合所生,前面从姤卦来,所以升卦容易产生虚幻,缘生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超越的终极境界——涅槃、真如呢?当然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易相通刘君祖讲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