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班|教育:让改变悄悄发生

康老师带班|教育:让改变悄悄发生

班主任教育学生,通常需要改变学生。
不良的行为习惯、负面的情绪情感、错误的认知思维……都是班主任在教育中需要集中改变的内容。
怎么改变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呢?
本案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启发我总结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点滴收获,与大家交流分享。
心理学中有“登门槛效应”,即在实际生活中,先让一个人一旦接受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然后,为了避免认知失调,或想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即从细节入手,不断推动更大要求的提出,从而逐渐改变学生。

一、改变从关系开始

案例中,王老师在第一天军训动员前,热情地握手迎接学生,让学生与老师产生亲近感,通过肢体的接触,潜在地增进相互接纳的动作,就是一个微小的产生影响的细节。
班主任要想影响改变学生,必须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彼此信任,消除隔阂,产生相互影响,改变对方。
为了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曾在班级召开集体生日生,给每个学生写生日贺卡,手书生日诗;每天与学生约谈,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生病时,亲自送学生上医院看病……

关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改变也在生活中的细节悄然发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以关系入手,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为改变打下扎实的基础。

师生和谐

二、改变自内心启动

改变外在行为必须先从内在认知开始。
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启动外在行为的彻底长久改变。
王老师在第二天给学生分享军训的点点滴滴生活照片,并总结:青春就是无限的可能,青春就是奋斗……我们不需要奇异的发型,不需要华丽的首饰……
在第三天,又召开专门针对发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不奇怪的发型就是美的”……
这些都在认知上去影响学生,通过价值观、审美观的统一,给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学生的思维底层来为剪统一发型的行为做好铺垫。

我们班主任想改变学生的行为,很多时候,只靠强硬的命令去迫使学生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建立在彼此地位、人格的不平等基础上,也显示出认知观念的不统一上。改变很吃力,效果也很短暂,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心,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认知,就不能产生根本的改变。

我曾经为了消除班级学生早自习迟到的现象,专门召开主题班会,讲珍惜时间的重要,讨论如何高效的利用时间,逐渐引导到早上不迟到的问题,学生认识到每分每秒的重要,进而开始早睡早起,坚持晨读,学习成绩随之提升。

曾有段时间,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讨厌与父母说话,不想与父母说心里话。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召开“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主题班会,通过展示父母传过来的工作照片,班会现场与父母通话,悉心了解父母的工作状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认识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达到互相尊重,渴望从新沟通的目的。
一月后,召开家长会,现场很多父母都反映孩子懂礼貌、肯交流了。

三、改变以暗示点燃

特定的环境、行为,会在潜意识中,对人形成暗示效应。

王老师在第一天的握手、军训比赛前的摸头等暗示性动作,都在潜意识中提醒学生自己的教育导向。
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感到突兀,反觉得很自然,很乐意改变。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学会通过环境、动作等的暗示效应,达到潜移默化、暗中催化的改变作用。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还不能安静上自习课,班里总有一种浮躁的氛围。

我问学生要不要在教室里养点什么鱼、龟之类。果然,第二天,就有学生带来一只小乌龟,放在图书角的书柜上。每天有不少学生,在下课围在鱼缸前,静心观察小乌龟的活动。调皮的小男生逗乌龟,乌龟也一动不动。学生也慢慢平静下来,半学期后,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沉静不少,自习课上也安静许多。


教室里的小乌龟

八年级上学期,很多学生开始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我在一直周日,决定在教室里后门处,贴上一面落地镜,以便学生在出入的时候,会自觉照照镜子,正衣冠、理仪容、思言行。
这一小小的镜子,吸引了不少学生时常驻足,通过照镜子,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升了,班级违纪事件大大下降了。

见到地面上有纸屑,我会主动捡拾,默默投入垃圾桶,不做任何评价。但学生都看到眼里,也会主动捡拾垃圾,保持教室内外卫生。

九年级时,一模成绩后,学生情绪低落,我没有打鸡血式的说教励志,只要求学生每天搜集一条50以内的励志语,按照学号顺序,抄写到黑板一侧。不到一周时间,学生的状态就逐渐调整过来,以后的模拟考试都能冷静对待,发挥出应有水平。

改变学生是一项悄然慢速入心的工程,需要从长计议,需要不断尝试,班主任老师能够从细节入手,入心,化境,改变只在静待花开的时光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带班|教育:让改变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