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自杀盛行的时代,电休克治疗值得关注一下!

很多人对电休克治疗(ECT)的了解都是从影视剧中得来的,比如《美丽心灵》《飞越疯人院》《梦之安魂曲》……看到患者在病床上痛苦万状地抽搐,大家的心也跟着揪成一团了。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痛苦万状」,更多的是演员演出来的……


 1.

八十年来,电休克治疗已使得很多重症精神科患者得以康复,而认知副作用却相当轻微。

尤其是改良后,电休克治疗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的风险低之又低,已经成为全麻下最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比如说,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便是在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改良的,借助麻醉技术,使患者在肌肉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由于起效快速、疗效确切,电休克治疗在缓解症状及减轻痛苦方面,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当然,如果患者已经存在自杀风险了,那么电休克治疗的价值就更不必说了。


 2.

近期,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研究显示,针对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应更早地加以考虑。那么,怎样算更早?

说的是,对患者而言,在两种其他类型的抗抑郁治疗反应不佳后,进行电休克治疗最「划算」,而非作为尝试无数种治疗之后的选择。

就是说,第一轮抗抑郁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联合的性价比高于电休克治疗;若初次治疗失败,第二轮继续选择上述治疗方案的性价比仍然高于电休克治疗。

换言之,前两轮治疗应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选择电休克治疗操之过急。

一旦前两轮治疗未能缓解抑郁症状,电休克治疗就脱颖而出了。这就意味着,电休克治疗或许应成为抑郁症患者的三线治疗,以及很多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一线首选治疗。


 3.

尽管电休克治疗针对心境障碍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得到公认,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除非患者存在某些特殊而紧急的状况,否则电休克治疗在治疗中的优先级仍然相当靠后,甚至被视为「最后的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呢?「电休克在临床中的应用仍明显不足,」有研究者分析说,「一方面在于耻感,另一方面也在于『索然无味』。」

这种观点大抵没错的。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电击是酷刑,只有「疯子」才会躺在病床上任人电击,而且是「死马当活马医」……

再说了,通过一种精神科常规治疗缓解抑郁症状、降低自杀风险,相比一些更富戏剧性的神奇手段,比如催眠,确实显得比较枯燥。


 4.

事实上,电休克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不足,有患者的因素,也有医生的因素。

有研究显示,住院医师阶段针对电休克治疗的体验,决定着日后精神科医生对电休克治疗的态度是积极开放还是犹豫不决,甚至在处方时颇感不适。

据说,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搞到一张电休克治疗处方比搞到一支枪还难。

不过,这一现象或许正在改变。随着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证据的累积,长期被边缘化的电休克治疗正在精神科弹药库中重获应有的地位。


 5.

电休克治疗还有一个硬伤,那就是,相比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花费要高些。

不过,看上去,电休克治疗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团队,单次治疗花费不菲,但数据显示,相比于其他治疗,电休克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的时间比例,并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相对获益。


 6.

除了费用问题,对患者来说,不得不考虑的是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有人就担心,电休克治疗会不会让人变笨?

确实,有医生因顾忌电休克治疗的认知副作用而避免使用,患者也常认为治疗后自己「比之前笨了很多」。然而有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结束六周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视觉学习功能较基线时改善显著,其他神经认知功能与基线时相仿;治疗后,患者的实际认知功能水平与主观感受之间普遍存在偏差。


 7.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原因,电休克治疗常被患者和医生视为「最后的选择」。遗憾的是,随着抗抑郁治疗失败次数的增加及病程的延长,能够获得治愈的患者会越来越少。

好在近年来电休克治疗的技术不断精进,大幅降低了包括认知副作用在内的安全性问题,很多人开始提倡提高电休克治疗的优先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抑郁、自杀盛行的时代,电休克治疗值得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