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年包刷应届 内推招人养卷王 ”
“嘴里喊着拒绝内卷,自己的身体却很诚实 ”
2022年的春季招聘市场,却变得异常冷清,不由得让人觉得原来最为活跃的“金三银四”职场求职招聘高峰,仿佛在静悄悄地消失。
“这可能是互联网行业,经历的最冷也最内卷的一次春招”
盘点近十年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和近几年大厂岗位收缩,互联网、电商招聘需求逐年减少,2022年的求职竞争比以往来得都更加激烈。
1000万应届毕业生+80万海归留学生进入求职市场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也是年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另外,受疫情影响,近两年的海归留学生越来越多,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年国内的庞大求职阵容可能是这样:1000万应届毕业生+80万海归留学生+百万考研失利党+百万考编落选者。
大厂岗位收缩,互联网、电商招聘需求跌落
市场的发展在于供需关系的变化。面对着大厂一边在裁员一边在招人,招聘市场一边是用人单位可释放的岗位正在变少,一边是求职阵容的不断扩大。僧多肉少下,供大于求的关系成为主导。
前程无忧发布《2022年春节后才市供需行情》显示,2月7日-2月16日期间,平台上日均社招岗位超过400万个。其中,2021年同期用人需求量第一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跌落至今年的第四位。
互联网公司增速的放缓,大厂在今年则开始缩编,预算与重视力度也减少了。如最先宣布春招启动的公司字节,释放岗位数量较去年减少1000,只有6000+。
企业在“新的增长逻辑和人效”两个点上没有找到可能性,开始走向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求稳取代了求变。
面对严峻的就业刺痛,和激烈的竞争求职现状——一面是就业空间缩减下被社会抛弃的恐惧焦虑感,一面是僧多肉少的现实环境下进一步的妥协和退让。
应届生、海归生、跳槽人、观望人,
是读博考研,还是躺平考公,
是趋之若鹜,还是不屑一顾,
是内卷不疲,还是抽离世俗,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选择。
走还是不走?既焦虑又保守
一位互联网人就表示,从去年年末到现在,他已经和1780家HR对过话,投递了148份简历,但收到面试通知的只有10来家公司。
“投简历投到怀疑人生,面试面到崩溃”。最近好不容易被一家公司叫去面试,笔试面试几轮下来,一位领导说可以来上班了,而另一位领导说,作品和公司风格不相符。最后,他还是被刷了下来。
同样,一名从业代理运营5年的职场人坚持“不挪窝”。她说,“现在身边很多人被裁,自己根本不敢动”。她担心自己流入求职市场,不能及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房贷续不上,后果很严重。
大四学生Zoey表示,明显感知到进互联网一年比一年卷,招聘标准也在向金融看齐。她有一个朋友,两段实习生经历,都是很核心的业务部门,像百度搜索、字节商业化,美本美研+CS背景非技术岗位,同辈竞争压力太大。
在她看来,研究生学历+两段大厂实习经历已经是入行标配,本科生能够拿到大厂入场券的机率越来越小。好像就算你有三四份大厂实习,也会被刷下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有多牛。
作为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开始加入各种大厂实习群、秋招群、春招群,平时也会投一些日常实习练手。看到JD会第一时间去投递,生怕投晚了失去机会。就算手里有offer,也感到危机四伏。
面对寒冷又如此内卷的环境下,一边是人才端感慨工作难找,一边则是用人单位端抱怨人才太少。看机会的人少了,投简历的人难以匹配的情况多了,人才市场总会出现齿轮无法咬合的情况。
1、面对求职者,能不能明晰的职业规划,更多的是盲目跟风随大众。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去哪里,从事何种工作;
2、缺乏经验和变通,致使投递了上百上千份简历,换回来的却是寥寥数几的回应。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对企业招聘中明确的岗位职责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在整理简历时,不能够根据职责中的关键元素去加工自身的优势和经验技能,做到“对症下药”。从而没利用好网招平台的大数据推荐算法,使平台无法抓取出简历价值亮点,AI算法无法按照“内容、召回、重排投递”的算法精准互推,导致简历曝光量低。
3、相比往年,企业更倾向于找内推和猎头。“因为这样更便捷”,大部分企业往年内推能解决30%-40%的用人需求。现在释放的岗位少,内推可以覆盖80%的岗位。
4、灵活就业形式的尝试。如围绕短视频生态所需的产业链相关岗位,和全媒体,直播等。或许我们不会去这样的一直做下去,不会去重心从事这样的职业,但是世界很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接触和了解一下,多看看总是有好处的,也是一种长见识的过程。
总结,在经过互联网行业的泡沫,招聘正在回归理性,接下来的两年里,在岗位供应上,都不会多。而求职者如何定位自己,同时对企业、对岗位需求,和对网招平台逻辑算法都有能清晰认识的能力,将会是提高自身更多机会的必要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