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心理动力、需求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和需求

心理动力:人一切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动力有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内容。

:一切心理动力的根源,是其他心理动力的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五个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需免于饥渴和希求温饱,它是个体存在于世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源、食物、衣物和性的需要都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生命和财产有保障、社会有秩序以及工作和生活稳定的需要,也是个体对能持续生存下去的需要(保险满足的就是人的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人对关系的需求(和别人保持某种关系,与他人建立友谊、加入某个群体、与某人成为恋人或夫妻等)。

尊重的需:个体在群体内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的需要。(权力、名誉、地位和成就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尊重需要的具体体现)。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需求。

马斯洛还提到求知需要审美需要他认为这两种未被列入他需求层次排列中的需求,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网图,供参考

动机:在外部诱因的条件下,个体为满足自身需求采取了某些行为,这些需求变成了动机(饥饿时有进食需求,有食材和餐具,个体就可能去煮饭、做菜、填饱肚子。此刻进食需求就变成个体上述行为的动机,即进食动机)。

兴趣:人认识需求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愿意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这样的事情上(对音乐感兴趣,会对乐器以及有关音乐的书籍、刊物优先关注,关于音乐的报道,都愿意了解,也愿意把闲暇时间花在音乐上)。

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也是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和人之间稳定差异的心理现象(能力、人格)。

能力就是指人在做事情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活动效率和完成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有些人擅长观察,有些人擅长记忆,有些人擅长推理,有些人擅长想象,这些是能力结构方面的差异;有些人活动质量完成得高,有些人活动质量完成得差,这是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方面: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音乐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后来他又补充了自然探索能力存在能力

人格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和行事风格,它以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为核心,以稳定的行为方式为表现形式。

有人对未来乐观,有人则对未来悲观;乐观者容易超前消费,预支未来的收益,悲观者则愿意积蓄,以便应对不时之需。

有人喜欢新奇、意外和刺激,盼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则讨厌意外,喜欢一切都是熟悉的、有秩序的和规律的,愿意在熟悉的地方久待。

有人外向乐群,喜欢与人交朋友,愿意在闲暇时间呼朋引伴,乐在人际中;有人则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愿意独处,闲暇时间与书为伴,与自然为友。

人格就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气质性格

气质: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个体生理、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为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气质对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美国心理学往往把个体二岁以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气质

玛丽·罗斯巴特(Mary Rosebart)和约翰·贝特斯(John Bates)把气质定义为情绪、动机、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方面的先天差异。

A.托马斯(A.Thomas)和S.切斯(S.Chess)在他们的纽约追踪研究中,发现141名婴儿中的大多数可以被归为下面三种气质类型。

容易型气质:容易相处的儿童脾气好,通常会表现出积极心境,具有求新性和适应性,他们的行为有规律,而且可预测。

困难型气质:困难型儿童表现活跃、暴躁,行为习惯不规律,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反应过度,对陌生人和环境适应得很慢。

慢热型气质:这些儿童不太活跃,略显忧虑,对陌生人和环境适应得较慢。但是与困难型儿童不同,他们对新奇事物反应适度,而不是报以激烈、消极的反应,例如,他们可能用转头来拒绝拥抱,而不是踢打或大叫。

性格通常用来描述在后天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这些特征是在气质(也就是先天特征)基础之上形成的。

关于人格或性格类型,心理学家有很多分类方法,比较简单的分类是内向性格外向性格的划分。

心理学家卡尓·荣格(Carl Jung)依据个人心理能量是指向外部还是内心而将人区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性格类型称为外向型或者外倾型;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或者内心世界的类型,称为内向型内倾型

外向型的人,喜欢参与外部活动和与人交往,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情绪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容易动感情;做事往往凭直觉,缺乏深思熟虑,经常是做了再说,富有创造性。

内向型的人,喜欢独处,偏好安静。不太喜欢主动和陌生人交往,但愿意与熟人往来,情感深藏,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绪,沉默寡言,喜欢做白日梦,常和现实脱节。

生活中,我们会依据星座、属相、血型、体型和神经系统类型将人划分为不同性格类型,社会上流行的九型人格也是一种性格类型划分方式。

有心理学家认为,按照某个标准划分为简单的类型,容易出现个体符合某些性格类型特征,但并不符合另外的特征,他们认为应该把人格分为若干个维度或方面,分别评价个体在该维度的特点。

最著名的是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Gat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把人的性格分为16个因素,并且他还编制了问卷来测量这些因素,这个问卷被称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其他心理学家的人格维度则有些简单。不少学者对已有的人格因素问卷进行了重新的分析,试图对这些人格因素进行整合。其中科斯塔(Costa)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最为有名。

科斯塔提出的五个人格特质如下:

(1)外倾性(extroversion):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2)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3)适意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性质;

(4)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具有胜任、调理、尽职、成就、慎重、自律等特质;

(5)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感受、行动、观念、价值等特质。

可能因为翻译版本不同,大五人格模型,也有下图这样的说法,列举出来,或许又有不一样的解读:

网图,供参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质性格不同,无所谓好与不好,合适了就是最好的。

孤独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事。偏偏读和写,都是孤独的,可偏偏我又很喜欢,原来我也是一个喜欢在孤独中思索前行的微小人儿。

只是本入门书,都这么多概念,看来心理学专业人士,都是下过苦功夫的,换成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铁定是学不好的。

一边整理一边在想,一看就懂一考就懵的典型,说的正是本人,上面的概念一看就懂,而且平时看书也能经常接触到,但是真要合上书,讲出来,完了,哑巴了。为了不打击读书的积极性,就不对自己提过多要求了,坚持每天读点,每天记录整理一下,时日久了,或许会慢慢变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心理动力、需求和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