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更清晰的地看透一个人?心理学观点

前文说到潜意识就是命运,命运嘛,就是你遇见了谁,如果你总遇见贵人,那就是好命,反之就是不好的命。

遇见谁,我们很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通过前文的学习,会知道这是内心投射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对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的复杂关系,会有更细致的观察。

接下来介绍了识人的方法,从稳定性、灵活度、疆界、力量和组织力去考量一个人。同时也为凭直觉看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不过这还不是看人的绝招。

讲到关系时,才能讲清楚,这个看人的绝招。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我们都可以使用这个绝招——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也就是,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图片发自App

一旦形成这个视角,你再单独看一个人或人际关系时,就像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调查:这辈子和谁的遇见,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这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最初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没想到,现在想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遇见。应该是小学的语文老师,他当着全班的面儿,让我朗读我的作品,作为优秀的范文。

这培养了,我写作最初的兴趣,从那时候开始就对写作有好感,到现在可以持续写作。这件事为现在我的写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在世界的躯壳中,他们说,有着一个灵魂,

那个灵魂就是你。

不过,你我总是在彼此之中,

这一点,倒是从来没有人想过。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客体关系理论,指的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图片发自App

这其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理解了这3句话就可以看到,命运是如何轮回和破解的。

与客体对应的词语是主体或自体。“自体”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主要的组织,从超级纵向整合的角度讲,它囊括了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构成。

字体self,自我ego,这样翻译的话,可以把我们有点混乱的术语体系都统一起来,“自体”就成了通常理解的“我”,而“自我”就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对任何人来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你自己。当你发起一个动力时,这个动力必然要指向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客体。

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不过比较多的是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也就是,你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最初的重要客体,首先有三个: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尤其在小时候出现过的重要人和物,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宠物公仔等,都可能成为你的重要客体。

图片发自App

弗洛伊德认为,对婴儿而言,第一个存在的客体就是妈妈的乳房,然后是妈妈,最后是使婴儿满足的其他人或事情。

一个人的重要客体很多,但正常养育下,父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所以内在关系模式可以视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两个概念是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通俗化表达。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最初的时间是多久?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三岁前。而完整的考量,是可以放到6岁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意思是,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图片发自App

这就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不过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有了第3句话——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如果一位精神分析师,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动力特别清楚,并且也通过长期的被分析,而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

那么,他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走向疗愈。所以第3句话还可以这样表达——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曾有一位精神分析师,讲了她的一个治疗故事: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有极强的破坏欲,在幼儿园和家里大肆破坏,也会攻击小朋友,于是被送来治疗。

在治疗室把建筑模型弄塌,东西乱丢一地,还弄坏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仪式化行为,把纸巾撕得粉碎,塞进电风扇里,电风扇会将碎末吹开。

一次看到小男孩再这么做时,分析师问他:你不断把纸巾撕碎,再放到电风扇,让风把他们吹散,这是你的感觉吗?你靠近妈妈时,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妈妈身上像有一股冷风,会把你吹得粉碎?

图片发自App

小男孩说是。他的破坏性行为因此被理解了,之后这种仪式化的行为就消失了,其他的破坏性行为,也基本得以控制。

这位分析师是怎么理解小男孩的行为呢?因为她看到,电风扇圆圆的,很像乳房的形状,而中间有一块凸起,也像乳头的象征。

最重要的是分析师还了解到,小男孩的妈妈患有抑郁症,虽然很有意愿照顾孩子,但情感总是冷冷的。

一切都是一切的隐喻,把这些信息串到一起后,分析师联想到,小男孩将纸巾碎末塞进电风扇的行为,可能就是他在生命最初靠近妈妈乳房时,感觉到的隐喻,他对妈妈热情的渴望,像是被一股冷风给吹散撕碎。

之所以能这样联想,也是因为她的客体关系理论的素养,从理论到体验上都知道,妈妈的乳房对孩子的重要性。

根据这个特别的故事,可以想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武老师在饭桌上玩识人游戏,说某某某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游戏中的准确度有点可怕。那是怎么来的呢?

来源有2点,一个是他的直觉,另一个就是他有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素养。这个概念最简单的理解是这样的:

图片发自App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你内心的关心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这有很强的对应性,比如吃就会变成,你当下和食物建立的关系模式,重复着你童年时和源初食物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怎么吃饭,反映着你曾经怎么吃奶。对于吃货而言,这句话很要命。

这还有更普遍的对应性。比如你现在怎么和女人打交道,源自于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人打交道;你现在怎么和男人打交道,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男性家人打交道。

这里帮大家形成一个意识: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真有了这个意识,你就有了一双精神分析师的眼睛。

总结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去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图片发自App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在新的关系中,你想要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如果一位精神分析师,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动力,特别清楚,并且也通过长期的被分析,而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他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走向疗愈。于是,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表达——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思考

每篇文章都给我带来新奇和惊喜。首先吃饭,我对吃饭这种这件事情,有很有很强烈的欲望,感觉就是很多时候吃不饱。就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必须把肚子吃到很撑,再也吃不下一点点,然后才能感觉到吃饱。

图片发自App

一个人想与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他的内心。我们不过在重复小时候和父母打交道的方式。

性格在6岁前就已经形成,父母在我小时候,就是容易说一些否定意见。使很长一段时间自卑,这种不自信,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恋爱关系中也经常出现。也许需要新的关系,带来改变的契机。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关系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更清晰的地看透一个人?心理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