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或者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当我第一眼看见他,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或者,“第一次看见他眼前有烟花绽放。”
这就是小说或者电影描绘的,美丽的一见钟情。
01
柏拉图《会饮篇》有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人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个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渴望与之重逢。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人一见钟情,只是他(她)而不是别人?因为他(她)就是我们被劈开的另一半。大概这就是最早的,对一见钟情的完美解释。
02
心理学家荣格,最早观察到人类在心理上是雌雄同体。
由此提出了伟大的阿尼玛阿尼姆斯理论。
什么是阿尼玛?
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
什么是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每个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份。阿尼姆斯身上有女性认为男性所有的好的特点。
用句简单的话来说,所有男人心中都住在一个自己描绘出来的完美女人。而所有女人心中都住在一个自己描绘出来的优秀男子。
03
每个人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都不相同,当某天你遇到某个人,他(她)完全与你心中描绘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重合,你会被他(她)强力的吸引,一见钟情就此产生。
然而你并不知道你钟情的,其实不是这个人,而是你心中描绘出来的影子,在特定的人身上的一种投射。
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你一种美好的想像,或者说是你心中描绘的美丽蓝图,一但真实起来就会破碎。
许多女人在婚姻中抱怨另一半,当别人问起,那么你当初为何会看上他?几乎一半的女生会回答当初眼瞎。
一旦步入婚姻,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就会消退,所以许多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正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卓文君为司马相如的琴声所迷,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美貌一见倾心。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在各自心中终于找到了映射的对象。
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们,他(她)就是我理想中的对象,于是有了文君夜奔的故事后来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起犊鼻裤,在闹市中洗涤酒器。现实开始消磨他们心中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终于司马相如凭借《子虚赋》和《上林赋》走上人生巅峰,心中阿尼玛对卓文君的投射消退,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于是他要纳妾。
最终卓文君的《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让他羞愧万分才打住了这个念头。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词“羞愧”。爱的假象消失了,对卓文君只剩下羞愧而已。
04
许多刻骨铭心的爱情,之所以刻骨铭心,都是因为没能走到最后,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是你心头永远的朱砂痣。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就在于悲剧式的结局,那种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遗憾。
莎士比亚为何要如此的设计?其用意在让爱永存。永远停留在对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最初的心动。
比如前一段时间的热剧《清平居》,许多观众都在为公主,和和怀吉的爱情悲剧感到扼腕。我们不妨展开丰富的想象,倘若没人阻止,公主和怀吉真的走到了一起,他们就能像童话故事里描写的那般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吗?
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光环消退之后,一个正常的女人和一个残缺的男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走向,我想许多人心中,恐怕和我一样有一个否定的答案。
因为遗憾,求而不得,那个被我们投射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经过心中无数次的描绘,在那个特定的对象身上被无限的放大。
我们会更加觉得这个人完美无缺,他(她)就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另一半。再加上我们人格中叛逆的掺和,更加觉得非他不可。
05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与这两种原型对应的另一个原型是人格面具。
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一个人面对所有人的外在形象,那么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内部形象。
随着一个人年龄渐长,人格趋于完整,一个人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会慢慢的融合。那些一见钟情似的爱情,有的会走向破裂,而有的则变成家庭的亲情。
了解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感情路上,多一份慎重考虑。基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基础上的闪婚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