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记】论语学而篇1.11--1.15

1.11谈孝把孝具体化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在,观其志。

父亲在世儿子已经表现出自己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父亲去世后,儿子不要降低自己的标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之内不改变他父亲所尊崇的道理,这就是尽孝了。

曾经有人“言行举止都总停留过去的水平”评价,这显然是曲解!因为这段话有个前提:父亲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正确!

道理:

孝敬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即使父母不在了,也应该遵循父母的教导行事。

体会: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当面夸你天花乱坠的,背后却是诋毁最狠正所谓话不可听当下!看一个人如何,不要看他怎么说,关键看实际行动。

奉劝所有人做任何事都要言行一致,不要做两面三刀、阴奉阳违的人!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的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12 治国之道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段话讲的是治国之道。“和”是儒家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的准则。有子提出“以和为贵”的主张,但不能无原则地调和,为和谐而和谐。

【译文】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就是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果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13儒家交友待人之道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的看重!信以义为基础,方能做到践行;恭要以周礼为标准方能远离耻辱,也就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道理:

现实生活中,不符合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礼的事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译文】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14 讲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段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他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对待工作应该有勤奋的精神和高明的方法,才是作热爱学习!

体会: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好穿好只为安逸的生活,还应该有对理想的追求精神!要学会抵制物欲的诱惑,克制欲望!要学着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不但能生存,而且能够好好地生活。不仅丰衣足食还要有修养!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理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财富状况与其修养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是子贡和孔子讨论如何对待穷和富的问题。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以及所有都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孔子赞扬了子贡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点能力。

【译文】

自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前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1.16教育学生要耐得住寂寞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教育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怨天尤人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不能充分了解别人。

体会:

为人处世是需要自己心平气和,不去苛求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要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怨天尤人上!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随记】论语学而篇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