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入门选手来讲,webpack 配置项很多很重,如何快速配置一个可用于线上环境的 webpack 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其实熟悉 webpack 之后会发现很简单,基础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entry
、 output
、 mode
、 resolve
、 module
、 optimization
、 plugin
、 source map
、 performance
等,本文就来重点分析下这些部分。
内附一张 webpack 零配置对比图片,关注公众号【前端瓶子君】回复【webpack】免费获取pdf文件。
将源文件加入到 webpack 构建流程,可以是单入口:
module.exports = {
entry: `./index.js`,
}
构建包名称 [name]
为 main
;
或多入口: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
}
key:value
键值对的形式:
[name]
,在这里为 index
入口决定 webapck 从哪个模块开始生成依赖关系图(构建包),每一个入口文件都对应着一个依赖关系图。
当构建项目包含多个子项目时,每次增加一个子系统都需要将入口文件写入 webpack 配置文件中,其实我们让webpack 动态获取入口文件,例如:
// 使用 glob 等工具使用若干通配符,运行时获得 entry 的条目
module.exports = {
entry: glob.sync('./project/**/index.js').reduce((acc, path) => {
const entry = path.replace('/index.js', '')
acc[entry] = path
return acc
}, {
}),
}
则会将所有匹配 ./project/**/index.js
的文件作为入口文件进行打包,如果你想要增加一个子项目,仅仅需要在 project
创建一个子项目目录,并创建一个 index.js
作为入口文件即可。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入口文件不集中且较多的场景。
在构建多系统应用或组件库时,我们每次打包可能仅仅需要打包某一模块,此时,可以通过命令行的形式请求打印某一模块,例如:
npm run build --project components
在打包的时候解析命令行参数:
// 解析命令行参数
const argv = require('minimist')(process.argv.slice(2))
// 项目
const project = argv['project'] || 'index'
然后配置入口: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
project}/index.js`,
}
}
相当于: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components/index.js`,
}
}
当然,你可以传入其它参数,也可以应用于多个地方,例如 resolve.alias
中。
用于告知 webpack 如何构建编译后的文件,可以自定义输出文件的位置和名称:
module.exports = {
output: {
// path 必须为绝对路径
// 输出文件路径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build'),
// 包名称
filename: "[name].bundle.js",
// 或使用函数返回名(不常用)
// filename: (chunkData) => {
// return chunkData.chunk.name === 'main' ? '[name].js': '[name]/[name].js';
// },
// 块名,公共块名(非入口)
chunkFilename: '[name].[chunkhash].bundle.js',
// 打包生成的 index.html 文件里面引用资源的前缀
// 也为发布到线上资源的 URL 前缀
// 使用的是相对路径,默认为 ''
publicPath: '/',
}
}
在 webpack4 开发模式下,会默认启动 output.pathinfo
,它会输出一些额外的注释信息,对项目调试非常有用,尤其是使用 eval devtool 时。
filename
:[name]
为 entry 配置的 key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 [id]
(内部块 id )、 [hash]
、[contenthash]
等。
对于我们开发的每一个应用,浏览器都会对静态资源进行缓存,如果我们更新了静态资源,而没有更新静态资源名称(或路径),浏览器就可能因为缓存的问题获取不到更新的资源。在我们使用 webpack 进行打包的时候,webpack 提供了 hash 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hash 来打包。
在定义包名称(例如 chunkFilename
、 filename
),我们一般会用到哈希值,不同的哈希值使用的场景不同:
build-specific, 哈希值对应每一次构建( Compilation
),即每次编译都不同,即使文件内容都没有改变,并且所有的资源都共享这一个哈希值,此时,浏览器缓存就没有用了,可以用在开发环境,生产环境不适用。
chunk-specific, 哈希值对应于 webpack 每个入口点,每个入口都有自己的哈希值。如果在某一入口文件创建的关系依赖图上存在文件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入口文件的 chunkhash
才会发生变化,适用于生产环境
content-specific,根据包内容计算出的哈希值,只要包内容不变,contenthash
就不变,适用于生产环境
webpack 也允许哈希的切片。如果你写 [hash:8]
,那么它会获取哈希值的前 8 位。
filename
影响,受 chunkFilename
影响hash/chunkhash/contenthash
一般会配合 html-webpack-plugin
(创建 html ,并捆绑相应的打包文件) 、clean-webpack-plugin
(清除原有打包文件) 一起使用。当使用 webapck 构建一个可以被其它模块引用的库时:
module.exports = {
output: {
// path 必须为绝对路径
// 输出文件路径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build'),
// 包名称
filename: "[name].bundle.js",
// 块名,公共块名(非入口)
chunkFilename: '[name].[chunkhash].bundle.js',
// 打包生成的 index.html 文件里面引用资源的前缀
// 也为发布到线上资源的 URL 前缀
// 使用的是相对路径,默认为 ''
publicPath: '/',
// 一旦设置后该 bundle 将被处理为 library
library: 'webpackNumbers',
// export 的 library 的规范,有支持 var, this, commonjs,commonjs2,amd,umd
libraryTarget: 'umd',
}
}
设置 mode
,可以让 webpack 自动调起相应的内置优化。
module.exports = {
// 可以是 none、development、production
// 默认为 production
mode: 'production'
}
或在命令行里配置:
"build:prod": "webpack --config config/webpack.prod.config.js --mode production"
在设置了 mode
之后,webpack4 会同步配置 process.env.NODE_ENV
为 development
或 production
。
webpack4 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
减小编译时间
打包时间减小了超过 60%
零配置
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配置文件的情况下将 webpack 用于各种项目
webpack4 支持零配置使用,这里的零配置就是指,mode
以及 entry
(默认为 src/index.js
)都可以通过入口文件指定,并且 webpack4 针对对不同的 mode
内置相应的优化策略。
配置:
// webpack.prod.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mode: 'production',
}
相当于默认内置了:
// webpack.prod.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performance: {
// 性能设置,文件打包过大时,会报警告
hints: 'warning'
},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