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季 241|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读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第一章有感

教育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受教育的关键历程,也是每个人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教育问题关乎着一个家族的未来,同样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教育也就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雅思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是雅斯贝尔斯对于教育的定义,这样说来,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自由天性。每个人的天性不同,所以,教育当然面临的是不同孩子的不同天性,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因此教育要尊重人的天性。也就是说,无论教育怎么发展,教育的目的最终都会指向人。雅斯贝尔斯还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事件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出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已经沦为单纯的知识堆积和简单的知识记忆。一个孩子,在上小学阶段,就有做不完的作业,记不完的知识,写不完的试卷,孩子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存储知识的硬盘。

教育的过程当然离不开反复的训练,在自我训练中学习,在自我训练中成长。手工课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以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哲理课发展哲学思维,历史课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形成清醒的历史观,自然科学课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等,而现在把所有的学科,全部指向知识的记忆,甚至把一些艺术课程都进行大规模压缩,教育者给所有学习的科目都赋予了一个明确的目标——100分,采取以百分制分数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

如果说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那么,现在的教育,学生是没有选择权的,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摆在所有孩子面前的是一条看起来高大上的远大前程,而远大前程的前提就是考出高分数。因此,家长、老师、学校等三方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们向着“100分”奔跑,等到跑到终点时才发觉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抵达的远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跑到终点,但每一个孩子都曾有过这样追求“梦想”的经历。雅斯贝尔斯说:“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正如现在的教育,最缺发的就是孩子们的灵魂没有落脚点,大多数教育,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可悲的是,现实中人们知道如何让孩子们达到世俗的教育目的,但很多人却永远走不到自己心中的目的地。真正的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是一个人倾尽一生都要抵达的远方。

人们常常把教育局限在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期,因此,对于学校教育人们常常会下很多功夫去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升学率。也因为如此,教育慢慢衍生出许多不可调和的问题,但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学校、老师和家长,他们认为所有存在的问题并不足以影响升学率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从本质来说,是忽视人的教育,是忽视学生个体体验的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他们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什么培优计划,什么补差规划都成了学校如火如荼的教学模式。他们乐此不疲,并且号召学生大量记忆知识,以达到考出理想的成绩。考试是教育发展的白炽化阶段,为了提高成绩,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为了提高成绩,甚至让孩子彻夜难眠。但从来不会有人说:“孩子,向着你想去的方向去走!”

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未来的社会精英人士来培养,一样的教育套餐,一样的考核标准,孩子们渐渐地被湮没在试卷里亦或单纯的知识中。教育者哪里还曾记得,有些高度,有的孩子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可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来不降低要求,宁愿把无法达到目标的孩子叫做“问题孩子”,也不愿意更改成才的标准。现在,人们更加热衷于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忘记了教育的最初目的,教着教着人不见了,只剩下一条鲜红的分数之路。

教育的目的,就是点亮一个生命,唤醒一个使命,简而言之,就是人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但大多数人,常常把自己局限在某方面具体的知识中,以为世间跟自己无关,从而忽略了活着的真正意义。鲁迅说过:“无穷的人们,无尽的远方,一切都与我有关。”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担当时代重任,这便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一个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2020年11月2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961季 241|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