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2)

     未完待续的故事,插叙。

      四平八稳的南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简单质朴的人。但每次想想父亲的前半生,南方打心底里觉得父亲绝对是个踩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南方的父亲出生于1954年的盛夏,当时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旧中国到新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很多,不过南方的父亲当时还只个裹在襁褓中的婴儿。父亲没有兄弟姐妹,这在50后一代中是非常少见的,相对于母亲热闹的大家庭,父亲这边显得冷清了很多。

                                    颠沛不定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父亲6岁丧父,12岁丧母。南方猜想,父亲小时候可能没有享受过太多家庭的温暖,印象里的父亲一直是严肃、隐忍的。毕竟那个年代,吃饱饭是很多人每天醒来的第一目标。后来听姥姥说,父亲小时候,姥姥就认识他,当时父亲常常出来讨吃的,也许母亲和父亲在那个时候就结缘了吧。

      成为孤儿的父亲后来被一个退伍的国民党士兵收养了,改了姓。也许从小颠沛的生活,让父亲没有安全感,有点孤僻,又怀揣着强烈的自尊心,并急切地想要独立。成年后本想入伍的父亲却因视力问题被刷掉了,这个当时看来可以说能稍稍改善父亲生活的唯一希望也破灭了。

                              开始独立的青年时代

      还好命运没有完全抛弃父亲,沾了一个远房亲戚的关系,父亲去了离家几十里地的一家国营企业,吃上了“皇粮”,虽然工作并不轻松,收入也很微薄,但这份工作给了父亲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叶扁舟。

      父亲就是靠着这份工作撑起了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然后是四个人的家庭,当然母亲的付出也不可谓不辛苦。家里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当初父母举债,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虽然小了点儿,墙皮也早已开始脱落,但父亲终于有了一个家,即使这个家他不能每天回来,但至少扁舟有了停靠的港湾。

      父亲的工作地点一直在外地,往返需要骑将近一个小时的摩托车,母亲常说,父亲的眼睛就是经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吹坏的。现在每到冬天一遇冷风父亲就控制不住流眼泪。犹记得小时候,特别是冬天,父亲要回来的傍晚,母亲总是早早准备好丰盛的晚饭,打开门前的灯,当摩托车的声音响起时,我就知道要开饭了,母亲也开始忙活起来。已数不清多少个父亲离开的清晨,多少个回家的傍晚。

                              停不下的老年生活 

       南方读高中那年,父亲回家了,为了陪伴母亲,也因为工作不顺吧。早年的艰苦生活并没有让父亲失去做人的善良、本分与诚实,但父亲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性格似乎并不受领导喜欢。父亲半辈子没有升过职,一直在普通的岗位默默工作到退休。

       退休金很低,一家四口,一个高中生,一个大学生。为了生活,父亲又开始外出工作,到现在已经13年了。他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南方感觉,现在自己住的房子,并不是钱买的,是父母用自己的汗水一点点换来的。

       很多人觉得,父亲最大的成就就是养育了两个外人看来优秀的女儿。最开始,南方是非常不喜欢母亲有时候会有意无意拿南方出来炫耀。毕竟南方只是读了大学,去过北京,现在也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

       渐渐地南方开始理解父母,在他们的世界,女儿是他们的骄傲。不过父亲一直是个低调的人,他不会拿自己的女儿在外炫耀,至少南方没有见过。父亲就像个陀螺,不停地转着,干地里的活,忙家里的事儿。

       父亲是典型50后的代表,他的生活也是农村社会变迁的缩影。

       文字是个神奇的东西,了了千字就把南方父亲的大半生介绍完了,但要写一写,估计是厚厚一大本。两代人的生活就是两个世界。记录下来,至少下一代知道,他们的父辈爷辈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生活。

       生命是一条长河,时而欢快奔腾,时而静静流淌,奔流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带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味道,我们只能向前,向前,去迎接更多的浪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