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先呢,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问各位:在大家的眼中,一位985博士毕业的父亲,一位同样是985毕业的母亲,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
我猜大多数人会思维定式的想到:哦,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这么厉害啊,那这个孩子一定学习特别好啊,就算不是清华北大也肯定是985的学校啊,那肯定妥妥的是个学霸。可从我之前所听到一位母亲的叙述来看,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个孩子同样成绩不好,同样让父母为了他的学习操心劳累,同样也是参加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但是结果,也依旧是一如既往的成绩不好,是个学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这个观念基本适用于所有人,那就是: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世界上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其他的都可以以后再说,学习好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成绩必须要好。这条标准下至幼儿园,上至大学校园,无不遵循,并且被许许多多人奉为圭臬,沿用至今。
不得不说,学习成绩好的确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学霸乃至学神,不容否认,他们真的很厉害。人家可以过目不忘,一目十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但是排除这些天才之外,我们大多数人都仅仅只是一众普通人的一份子。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智商,没有那么高的天赋,没有那么敏捷的头脑,我们也做不出那么多困难的习题,没有那么高的分数,我们这一些人,就是所谓的学渣。
其实,说实话,中国的孩子们,准确的说是中国的学生们,他们真的很辛苦。这个看法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一位美国的教育学家说过,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勤奋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同龄人中最辛苦的,美国的学生如果有他们三分之一的勤奋就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上的精英人士。但是中国学生也是最没有创造力的,他们只在学校里学会了机械的重复记忆和背诵,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是冷静下来,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的正确。
遍览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从上学开始,有的甚至在学龄前,便有了不计其数的辅导班,特长班,补习班。每当他们放学的时候,往往都是走出这个门,走进那个门,这个屋子进来,那个屋子出去。等到所有的东西都忙碌完了之后,早已是月兔高悬,繁星点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还要应付不计其数的作业,而第二天依旧还是要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样的现状其实和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从开始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会有一种叫考试的东西。一次次的考试,大到高考、中考;小到期中考、月考。
每一次考试我们都将其看得极为重要,家长们也无必重视。因为有考试,就会有分数;有分数,就会有多寡;有分数,就会有高低;有高低,就会有排名;有排名,就会有高下。而这个排名的高下,就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
为了让孩子们的名次更高一点,成绩更好一点,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更加认真刻苦的学习。名次低会被批评,同时“威逼利诱”让孩子抓紧时间提高;名次高会被告知要更加努力做到更好,不能被名次低的反超…而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在我看来,是病态的。
凤鸟啄雀,亦有渊源。其实家长们看重名次也不是没有原因,从隋唐时期开始,中国有了科举制这一封建王朝所诞生的考试制度。不得不提的是,科举制的确改善了之前朝代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了那些世家大族的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正是科举制的魅力所在。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确实,科举制创造了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境让大家一起参与竞争,有才能的人得到高位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而科举制的取才方法便是排名,靠前者录取。所以我认为国人对于名次的重视大概来自于此吧。其实,在现今社会,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决定性的因素了,与之相并列的还有品质,还有性格,还有为人处世,还有创造与个人能力……我们早就不能只把成绩作为一个统一的标杆。
就像这位母亲说的一样:“我的孩子,虽然他的英语不好,可是他心底善良,虽然数学很差,可是他没有坏的习惯,虽然语文很糟,可是他知道孝顺父母,懂得父母的辛苦。我想,我的儿子长大后一定可以自食其力,不管是做什么,他喜欢就好。当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他回到自己可能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一个孝顺的儿子,这样,就很好了。”我想,这些东西和学习成绩相比,应该是更重要吧。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一个健康的价值观,就已经很好了。
我希望他可以身体健康,可以快快乐乐的像个孩子本身该有的样子长大就好了。
其实,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家长的想法啊。成不成才其实无所谓的,只要能成人,能够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能够在这个物质与欲望交织的社会里,守得住自我,保持他该有的率真纯良,就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我想,这样的孩子,即使是个所谓的学渣,也可以活出足够精彩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