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屌丝逆袭的范本

30岁前,他一事无成,考个秀才考了7次才考上,笨就算了,身上还有一堆坏毛病,爱抽烟、好色、虚伪、还爱去菜市场看砍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创立了所向披靡的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梁启超评价他:“概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他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

为什么读曾国藩?张宏杰在《曾国藩传》自序中讲了两个原因。

一是认为对于中国文化体来说,曾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出的“中国式力量”

在清代重臣中,他是第一个主张对洋人“以诚相待”的人。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第二个原因,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

这一切,全靠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01.老曾家的科举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生。

曾国藩曾在文章中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就是说,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我老曾家一个秀才也没有出过,几十代人都是农民。

直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突然开窍,发誓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当官。

可惜,长子曾麟书(曾国藩父亲)不争气,怎么也中不了秀才。眼看长子没希望了,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

5岁开蒙,8岁读完五经,9岁学作八股文,十四岁就开始了科考生涯,由此可见老人家对长孙的希望之殷切。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个长孙读书似乎也不怎么灵光,连续6次带回来的都是落第的消息。

曾国藩

第六次科考时,曾国藩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清代学政俗称,为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悬牌批责”

每次考试结束,主考官都会选几篇文章作为范文。曾国藩的文章也入选了,只不过是被当成了“反面教材”

理由是文章文理欠通。这在当时可是很严重的批评,相当于在全省示众。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当众批评。

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书房,再也不出来了。

道光十三(1833)年,曾国藩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经过一年的苦学,他的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加坚定、自信。

终于,第七次科举考试,他成功成为一名“秀才”。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老曾家的运气似乎彻底转过来了。

之后,他先后顺利中了举人、进士,并于道光二十年(1840)春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官名,唐宋均曾设置,明清属翰林院,主要负责掌修国史)一职,正式成为一名京官。

然而,刚到北京不久,曾国藩却陷入了新的焦虑中。

02.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当时的翰林院集中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和别人相比,曾国藩从头到脚无不透露出一个“土”字,最关键的是他还没怎么读过书。

高中进士的人,还没读过书?

中进士的曾国藩确实读了不少书,但是,基本上读的是应试教材。

也正因为没读过什么书,所以任京官以前的曾国藩基本上就是一俗人,从气质到观念都非常庸俗,在他脑子里面,始终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

然而到了翰林院,读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后,他才发现自己见识狭窄、观念鄙俗,这也让他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除此以外,他在性格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

翰林院官员的工作是非常清闲的,每个月就初一、十五上两天班,其他时间皆可自由支配。

所以很多翰林院官员就像我们经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样,开始懈怠了,给自己放羊,曾国藩也不例外,刚到翰林院任职时,每天什么正事也没干,就是串门喝酒聊天。

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爱看杀人。他住的附近是清代的刑场,隔三差五的就要约上朋友一起去围观杀人。

第二个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曾国藩虽然出身农民家庭,脑子也不灵光,但是却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还进翰林院任职,这样一来难免有点膨胀。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是一个爱交朋友、爱串门、爱聊天、爱开玩笑的人。但是,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暴露出傲慢的本性。

所以,刚到北京那几年曾国藩就经常跟人发生冲突。

第三个是“虚伪”。

曾国藩的朋友邵懿辰曾经对他说,你的缺点,除了“自是”外,还有一条,就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就是说曾国藩这个人啊,在社交场合中总喜欢顺情说好话,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第四个是“好色”。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别说英雄了,我一个女的见了美女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这其实很正常。

不过呢,在曾国藩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在日记中就多次记载了自己因为“好色”而犯的错误。

有一次,曾国藩去一个同学家拜年,发现同学家里姬妾如云,美女众多,这让他大开眼界,忍不住就多看了几眼。

拜完年回到家,看着自己老婆,再想想别人家的姬妾,越想越觉得自己太亏了。

碰巧当时他老婆欧阳氏身体不好,因此“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干脆就离家出走,找朋友聊天去了。

他在日记中说:“是日,目屡邪视,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到了人文荟萃的京师后,曾国藩开始以良友为伴,在大儒唐鉴的建议下,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

通过读书和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气。

03.脱胎换骨的开始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每天记录自己要完成的事情,检查自己是否虚度光阴,一记就是一生。

有用吗?看结果。

39岁做到二品侍郎,42岁成为湘军统帅,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和大部分人一样,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写;

第二、流水账式记日记,一整天的事情一句话就完事了;

第三、日记中提出的要求总是做不到。说好要早起,结果起床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说好要天天记《茶余偶谈》,结果一个月下来就记了两次...

后来,他效仿唐鉴和倭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恭楷(工整的楷书)来写,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会做到。

曾国藩书法

它的日记注重“研几”,就是注重细节,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见了美女有没有动色心,有没有想入非非,若是有了邪念,回家赶紧反思,然后强烈谴责自己。)

曾国藩要是生活在今天,一定是一个爱发小作文的网红博主,为什么这么说呢?

圣人标准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可谓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难。

但是曾国藩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坚持了一生。主要就是倭仁给了他很好的建议。

什么建议呢?就是写完日记不是就不管了,写完之后呢送给朋友们传阅,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是不是跟今天的微博/朋友圈评论很像?

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外力远远大于内力。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通过朋友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公布在朋友圈,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这个习惯他也一直坚持着,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仍会定期把自己的日记抄写,然后寄回老家,给家人们看。

一来是为家人树立榜样,二来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曾国藩实现了脱胎换骨。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果你并非天赋异禀,随时只要你想改变人生现状,不在早晚。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他的资质还不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但是坚持有恒就做出了一番事业。

正如罗振宇说,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曾国藩传》,因为他出生平凡才智中等,可正是这种凡人蜕变的过程才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屌丝逆袭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