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工作,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今天,面向子公司成员,进行了5分钟左右的汇报。深深意识到自己工作这三年来,变化非常大。曾经的我无论上台演讲,抑或是答众人问,紧张归紧张,但可算应付自如。如今,却语速异常,且控制不住地不断重复单个词眼。果然长期不练,人真的会变。

先自我激励下,说说这三年的收获吧。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不先入为主,也不人云亦云地评判一个陌生领域。刚毕业的时候,觉得销售门槛特别低,以为找不到工作的人多数就干销售,销售这门当学不了啥东西。但出国这一年,与客户经理并肩作战,也经常跑银行,才发现,事实上客户工作让人成长得非常快。这份工作需要洞察人性,把握时机,理解利益分配的规律。天天琢磨,配合着实战积累,倒是比前两年呆办公室长进很多。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我整个人变得谦逊。唯有谦逊,才愿意更多观察,更多思考,更多实践,这样也给自己带来更多机会。

第二点,变得更加接地气。“想,永远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象牙塔里,经常空想,经常爱定计划,而行动总是缓慢。现在工作后,每当看到一个提案,就会自动冒出来N个问题。“如何拆解步骤、每个步骤大概多久、如何迅速落实分工、大概几天完成”。且学会了小步试错,迅速扩散的工作方式。即使没太想清楚,那就先做一点点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多多尝试。

第三,“敢想敢做”。这是公司给我带来的印记,天塌下来还有公司顶着。毕业前大学平台虽然也很大,也接触到很多机会,但就是不敢想。觉得哪哪都难,或者很不适应。比如说会觉得出国特别难,跟太多人打交道太麻烦,又或者无法影响别人就管好自己吧,所以不爱做小组作业等。但工作之后,公司给我扔了一堆,很多我不爱做,或者是不敢做的事情。我现在坚定地认为,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一切事情都可以沟通;目标就要大胆地下,尽情往前冲,做不到再说。

能力和经验肯定也有长进。但这三个认知上的进步,是我在象牙塔呆着难以获取的。

但,有收获也有失去。

我觉得最大一点就是,做事越来越“敷衍”。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非常认真,可以说是有点较真的人,就是,任何工作,只要是从我手上出去的,都会认真地检查多遍。但现在,在某些工作上,养成了应付的意识和学会了应付的手段。对自我的不严格管理肯定是一方面因素,但同时,跟公司的“组织冗余”不无关系。坦诚地讲,公司大了人多了,就会人为创造出一些为了做而做的工作。这种“先天不足”的工作我是万分厌恶,且我也认为,这样的工作价值确实难以支撑好的考评。但总得有人做啊。偏偏部分到我头上了,只得应付。而且可怕的是,这样的情绪难免会蔓延到其他工作上。幸亏公司还有可怕的考核文化加上自己多年的习惯,还好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用心。

第二,学习的能力大幅下降,或者说学习的意愿大幅下降。我以前是一个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专注、求知欲旺盛的“海绵”。但现在,除非这个工作跟绩效强相关的,否则,学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且公司的工作方式复杂,让心灵无比劳累算是重要原因。但同样地,这也要反思自己的自控力。

第三点,也是最可怕的一点,不敢离开公司。这似乎和收获的第三点是冲突的。但其实,公司的平台,尤其在业界的影响力,现有的资金实力以及现有的团队,支撑了自己“敢想敢做”。简单一个例子,拓展新客户的话,以公司的名义和以我个人的名义,效果至少差了5倍以上。又比如,进行新项目尝试,咨询费用、交际应酬费用、差旅费用等很多都是大额的沉没成本。况且,大公司的待遇业内中等偏上。即使从内心里认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尝试,赶紧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但却无法鼓起勇气,也不太有信心,能保证出去后发展会比现阶段好。但看到工作了好多好多年的多数老员工“得过且过”的样子,内心又很惶恐。

回到开头的发散思考,这三年个人变化很大,若非及时的刺激或适时的落差,可能三年以后,我会成长成一玫有明显公司印记,但又不是自己所期待的螺丝钉或火车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年工作,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