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确切点儿说,是周四下午到晚上,短短不到半天,一款月饼出圈了!
这款印有精神卫生中心的中英文的“宛平南路600号月饼”,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总部在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闵行园区食堂为员工制作的,只供内部销售,刷饭卡才能买到哦。
在出圈后,精神卫生中心的后勤管理人员发表声明:提醒各位网友不要去院区购买月饼。
人家不卖!
虽然没有吃到原厂正宗月饼,网友自己制作了“宛平南路600号”蛋糕。
也已经有服饰出街。(我不知道这是否有版权问题。)
我觉得这个出圈事件挺有趣的。
在不是很遥远的几年前,骂人的时候说:
你有病啊!
你才有病!你们全家都有病!
现在是我们欢呼:
我有病!
我们都有病!
1.心理疾病终于可以公开谈论了
这款月饼出圈,我觉得这是好事。公开谈论,能减少对心理疾病的耻感化。
在我生活中,经常有人让我推荐心理咨询师。然而每次在让我推荐的时候,会悄悄地说,对方是有头有脸的人,能不能请咨询师上门或者不去精神科或精卫中心?
就像脱口秀演员Rock在自己的段子中说的:
如果在医院中遇到熟人,宁愿说我是看来不孕不育的(恭喜生育话题可以公开谈论),不是来看心理医生的。**
心理疾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躯体疾病更难让人共情。
例如,一个人的腿断了,躺在床上,大家基本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理由地躺在那里,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懒,没有追求。不太会想到这是抑郁。
还有一种观念:一旦得了心理疾病,人生就完了。
事实上,心理健康是个动态的常态分布谱系。一端是健康,另一端是严重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
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中间摇摆。
例如,Rock的段子中讲的生活事件量表,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太多人生事件,例如丧亲啊,结婚啊,都会带来适应性挑战,可能出现适应不良,自我感觉痛苦。
往小了说,如果你有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面试或会议,你前天甚至前几天都紧张睡不好,都是常有的事情。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说:没有(精神疾)病的人格不完整。 (不是在鼓励大家claim“有病”啊,而是要接受我们脆弱和不完美的部分)。
心理疾病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好处,是当人们有需要的时候,不需要遮掩、否认、觉得羞耻,可以适时地寻求帮助,也能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
额,原来你不是懒啊,是抑郁了啊。
Rock说确诊抑郁症后,他活得开心多了。
我想,这不是因为他终于有病了,开心。而是,可以放下对疾病的掩饰、否认、羞愧的心理负担。
2、但也要警惕两种情况:
在心理健康话题成为社会热点,心理疾病正常化的过程中,我认为也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
第一,当“精神病儿童欢乐多”变成了戏谑。
风险是这种戏谈消减了疾病的严肃性和痛苦,甚至把**自嘲“我有病”变成另外一种防御方式。
似乎只要勇于把自己的伤口撕开,赤裸裸滴展示自己的伤痛就是勇敢的事情。
有时候不分场合的展示伤口,会伤害自己。
还是那句话,**需要安全的环境和必要的专业支持。
第二,当心理疾病变成挡箭牌。
在自我探索的热潮中,一直存在心理测量的泛化和误用问题。
有时候,疾病标签合理化了很多让自己失望的地方。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在谈论诊断的意义时,说:目前的诊断分类体系可能会加剧个体的自我疏离感,否认自己的责任。
针对疾病的片面的、机械的治疗方法替代了错综复杂的养育环境和社会文化反思。
比如,我就遇到有家长说,我陪孩子做作业,要被气死了!你说他/她是不是多动症,我也给给他花1万多买了个认知治疗仪吧?有的人还说,你能不能介绍个智力测验的服务给我,我怀疑我的孩子智力有问题,我一分钟做完的题他十分钟还在想。
小朋友跟我说,我刚开始想这个这个题目怎么做,我妈就吼过来了。后来,我就不想啦,先玩玩铅笔,等着她来吼,反正最后就算我做不出,她也会告诉我答案的。
我有时半开玩笑地跟这些家长说,你得先“治“自己。你试一下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们保持安静40分钟,不叫不嚷,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你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失望和急躁,孩子就好多了。
3、带病生存是个人和社会的能力。
最后,想说一下,有心理疾病个体的能否进行社会参与。
其实对于很很多心理疾病,尤其是应激性心理疾病,焦虑、强迫、抑郁症患者,都有不错的愈后效果。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一些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在合适的工作场所中,表现非常好。
重性的精神分裂症因为有幻听、幻视等症状,一般被认为现实感和适应性弱。我最近在看《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在书中,萨克斯医生讲到了他的三哥是精神分裂患者。但他三哥仍然可以带病胜任一些工作,例如邮差。因为他的幻觉,三哥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意义: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邮差。他递送的那些看似无聊的信件很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含义,只有指定的收件人才能看懂。
似乎,三哥的疾病还让他更热爱这份工作。
所以,我们应该不仅仅把心理疾病的患者看作是精神病症状的载体,还能他们看作是更丰富的人,并且在社会上给予一席之地。
对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当宛平南路600号不再是唯一可以倾听和接受他们的家园,这将是他们和全社会的福祉。
看的更远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带病生存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学会治愈一个疾病,还需要学会和疾病共存、生活。
本文首发于花开豆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94634&idx=1&sn=7b3e2d3b4a6e83510ce967a696c23f53&chksm=fa534c67cd24c5719f156627a99d54a135cea0a05a167a8ab0c7f5583347b99b41baf65ed6f7&token=723964135&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