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书,真的有用吗?

读《这样读书就够了》1

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按计划三天,基本翻完。

读后,就写一点读书感想,以便今后能够想起曾经读过,倘若借此反思自我,留下案例,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由此改进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这只是设想,就像一个人偶尔吃了一餐很美味的饭,便由此推断这次中餐将带给自己营养的提高,体质的改善,并由此拥有强有力的体魄,而使得自己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轻松胜任,游刃有余,这可真的是前途无量啊!

按书中所教导的那样,要“学会不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66),那么,我也首先向自己提问,其一是:

你为什么读书?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讲一讲,并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可以更有效地读书。

01.除去学生时代为应试的阅读之外,随意翻翻的课外阅读,曾是我的最爱。

高中时代,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是,做图书管理员的经历。高一下半学期的时候,班级的一个图书管理员生病休学,我则顶替了她的位置,成了图书馆员。最受益的是,可以随意翻阅大量的书,可以同时借阅多于五本的书,而且整理每个柜子的书籍,就好像是农夫在田头看着沉甸甸金黄的稻穗一般,成就感满满。等自己有工作,有了些许可以支配的钱之后,我也像高中时代的自己那样,将购来的书在书柜里排得整整齐齐,尤其是一些硬皮的书,看上去像列兵一般,岿然而立,使人产生莫名的喜悦感,如果说葛朗台看到钱两眼放光,那时的我,看着这么多的书也必然两眼发光。心里产生辉煌的梦,什么时候我写的书,也可能会在其中,让以后的图书馆员也像我那样,对着它,心情激荡。

到了大学,图书馆更加气派。开放式的,按图索骥式的,都可以借。同一寝室的也有不要借书的而把借书证给了我,因此,一次可以借书可能在十本以上。第一节后将书单写好,送上去,到第二三节,可以取书了。取了书,放在专业书的下面,随意翻看。那时,大部分时候上课是大教室,几个班级合在一起的,老师也分不清这人是哪个班级的,他在上面唱自己的戏,下面认真的听固然也有,像我这样只欣赏借书成果而不务正业的,或许也不在少数。

当然,这些翻阅,消极的意义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考试成绩,并且由此影响了我的就业;积极的意义是,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世界的绮丽景色,似乎有一种恒久的力量,让我的生活不因现实的逼仄而黯然神伤。

02.除去为自考而应试的阅读之外,工作期间的阅读至少可以分为这样四种

(1)做了网民后,为码字积极阅读。

工作之后,至少过了五六年才拥有自己的电脑,才可以自由上网。那个时期流行上论坛,写博客。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为了能够跟得上节奏,为了码字有些数量,往往以读书笔记充数,读后感之类,写得最多。倒逼着,读书也被强行推进。《红楼梦》什么的,那时买了好几个版本,仅仅批注本就有好几个。甚至咬文嚼字,每个版本的不同的地方,找出来,进行细细比较,联系原文,看看异同之处,好像学究那样。关于学究,那时流传一个故事:某儒生读《论语》看到“肉”字,引起了研究的兴趣,于是查阅千种资料,考证得失,为此著书几部,成果赫然————简单而言,也就一句话:此“肉”为“牛肉”,而非“猪肉”。

(2)做诗词课题之后,顺带地喜欢诗词,为此广泛阅读。

说“广泛”,是因为自己不拘时代,并非只爱唐诗,宋词元明清诗词,乃至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聂绀弩这些现代作家的古体诗词,我也喜欢。爱的最集中表现,就是占有。占有的不是灵魂,你没那个能力,所以只拥有的是躯壳——那累累的书册是也。说是读,更确切地说,是翻,尤其是那些带有故事性的诗话词话,尽管有相当部分是虚构的,去求学问以千万里计,但比单纯的诗词阅读,要有意思多了。

(3)为做一个专业的人,进行专业阅读。

那时上论坛,遇到大神们,很是崇拜,听从教导,进行专业训练,而专业训练从专业阅读开始。专业阅读包括哲学书,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也包括诗词鉴赏书如叶嘉莹的《唐宋名家十讲》和孙绍振的《月迷津渡》,教育经典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自然还有其他,现在都不记得了。那时读得相当认真,看着论坛上有些老师按格式写着的密密麻麻的感悟和体会,而自己心劳力拙,为之感叹良久。

(4)近几年,很盲目又数量少的阅读。

这样概括,主要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当论坛成为昨日黄花,课题也似梦般寻觅无踪,而那些主张专业阅读的大神们隐匿而事实业,而我也从乡下学校选调市区教书,并且忙着做班主任(指前三年),我的世界一片茫然。像尼采高喊的那样,上帝死了,你将何为?曾有的天地,曾有的精神力量,曾有的追求与喜好,没几年光景,一一消散,我将何为?我去何方呢?近几年书册中买得最多的是历史,希望沉浸在往古的时代,找到心灵的桃源。可惜,徒劳,那不过是缘木求鱼。

回顾这几个时期,我明显地感受到,我的阅读一方面基于实际需要(占有的份量较小),而更主要的,是盲目跟从。

下面我参照书中的“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进行分析。“五大公理”为:

第一、自我导向。成人变得具有自我导向性,意味着成人学习者能够参与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所以,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应该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研讨会,而非强调老师精彩讲授、学生认真接收的培训;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人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总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第二、关联经验。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个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且不断增长的经验,这经验应该作为学习的资源供自己和他人使用。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实际上,利用学习者经验产生的效果比想象中更明显,方法也比想象中更多。

第三、强调实践。强调实践,主要体现在“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选择学习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标准要考虑“是否用上了”。

第四、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个体的成熟,学习者的时间观念会发生一些变化,从知识的未来应用转向立即应用,因此成人学习更多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而不是以解题和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起的关联和系统,远比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重要。

第五、内在驱动。成人学习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而非外在因素的驱动。成人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比运动和游戏更多的乐趣,因为他们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后更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用这五条成人学习公理来衡量你的学习方式,以及你见过的各种学习方式,你是否发现,其中学习方式越符合这5条公理的给你留下的印象越深?

拆书法,就是建立在这五大公理的基础之上。(p28-30)

很显然的,包括自考和各种不同内容或对象的阅读,都是基于“自我导向”,即是我要学的,而非要我学的,像为课题的阅读以及提升专业素养进行的专业阅读,是“聚焦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阅读,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1)关联经验太少。工作以来,阅读变动不少,但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而且不根植于生活,也不服务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梳理;(2)强调实践不多。阅读不是为了改进工作,更多的出于喜好,源于一时的冲动,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更不是“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

由此,可以断定,尽管也读了不少,可能是读了忘,忘了读,所以,学习(阅读)的效果是差的。

通过经验梳理,案例讲述,对照《这样读书就够》,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我的问题,由此带给我的思考是:如何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提高效率呢。

   (shanxingzhe23 2018052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这么多年书,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