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11 《信息简史》4-1:你被信息洪流卷入“巴别图书馆”了吗?1

文/杜豆豆



(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1

1941年,博尔赫斯曾在短篇小说《巴别图书馆》中,描述了这么一座图书馆,里面收藏了所有的书,但是你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想想看,这多么象我们如今信息过载的现状。信息太多了,多得我们无从判断、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信息疲惫。

巴别这个典故来自《圣经》,说的是上帝为了阻碍通天的巴别塔建成,就让人们语言不通,没法沟通自然就建不成塔,也就没法通天了。但你去字典查“巴别”这个词儿,会发现它有N个意思。为了找寻一个信息,你可能需要过滤掉无数垃圾信息,象这样的情况,其实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

除了这个图书馆,博尔赫斯还构想了一部由秘密团体创造的囊括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这个团体的成员五花八门,每个撰写者的贡献几乎可忽略不计。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维基百科吗?

前面我们讲过的19世纪初的巴贝奇,也曾经设想过一个图书馆——空气图书馆。他认为人类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可以通过空气留存,不会消亡。

还有作家埃德加 • 爱伦 • 坡,他也曾说过,每一个话语就是空气中的一个脉冲,最终影响到宇宙中的每一个存在之物。

这些设想其实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不稀奇。留声机留存了声音,照相术留存了影像。如此,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图书馆,或者相册,或者计算机,留存着我们所有的瞬间状态。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留存物,我们就可以据此不断地去计算自己的命运,预测宇宙未来所有的状态了呢?

至少目前看来,我们做不到。大家都听过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吧,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宇宙这个大系统,变化因素太多,所以预测它的未来命运也是不可能的。

2

古代有个亚历山大图书馆,收集着全世界众多珍贵的藏书,是当时的学术中心,后来可惜被烧毁了。2008年维基百科召开年度国际会议,就选在了亚历山大港。

维基百科的理念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来编辑”,上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有。虽然条目会被改来改去,在权威性上也差强人意,但的确是把几乎世上所有能写的条目都总结进去了,包括一些很多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东西。维基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断增长。或许真的有一天,它会成为博尔赫斯笔下的“巴别图书馆”。

信息越来越多,名字也成了问题。上网域名、用户名、邮箱名等等,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香农曾在1949年预测,有最大信息量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一个信息仓库大概有100万亿比特。摩尔定律说,每两年内存和处理速度会翻一番,尺寸和成本会减半。

IBM早期的硬件,用BYTE来做为信息处理单位,后来是KB,MB,GB,现在TB都已经很常见。1970年IBM推出的155型大型机,只有768K内存,另一款165型内存1MB,售价400多万美元。看看你手中的手机,现在基本都是上百GB,售价多少呢?

1998年,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凑了15,000美元,买了1TB硬盘的容量,开创了谷歌公司。如今,这ITB也就是几百元人民币。当年香农预测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就相当于10个TB。现在,我们又有了云,这简直就像是把信息放到了天堂,你想它多大它就多大。

3

不能不说,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了,信息量的增长太快了。

如果宇宙是个图书馆的话,那整个宇宙到底有多少信息呢?如果宇宙是一台巨大的量子计算机,这样一直保存下去,不停处理,信息量该有多大呢?

有科学家给出了一个计算值,宇宙在整个历史中完成的信息量已经达到了10的120次方,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呢?

下次接着讲。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Oct.11 《信息简史》4-1:你被信息洪流卷入“巴别图书馆”了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