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阳明心学 [147] 王阳明家规——儿童教育2(6.17)

《加同精读》——日日不断  水滴石穿

李笑来:阅读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精读


儿童教育圣经:《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简称《训蒙大意》

这是一篇儿童教育的校规,是王阳明在平叛江西流民匪患之余,通过兴办学校教化百姓所做的校规。

精读

这些都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潜移默化中消除了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们的粗鲁顽劣。使他们日渐养成礼仪而不厌烦,他们的性情在春风化雨中达到中正平和。这大概是古代设立教育的意义所在。

但是,现在对孩子教育的人,每天只是教孩子断句记诵,监督课后练习,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懂得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对他们鞭挞束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他们。以至于孩子把学校当做牢笼,把师长当做仇敌。于是,他们用逃避掩盖的方式来达到嬉戏的目的,用作假撒谎的方式放纵他们的顽劣,最终庸俗顽劣,日益堕落。这就是一边把他们赶向作恶,却一边又想让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对于孩子的教育想法都在于此了。我担心世人无法体察其中的意义,反而认为我迂腐,我就要离开了,故此特意叮咛告诫。诸位老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教育孩子要以此为训。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丢弃我的规训。切记切记。

我的体察:

1、王阳明认为教育孩子应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第一要务。

孝,是孝顺。人首先要懂得孝顺,如果连父母都不懂的孝顺,那其他方面也不可能好。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要让父母担心。

弟,是悌敬。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相互鼓励从善。一个家庭的和睦孝是基础,悌是家庭的连接器。

忠,是尽力。古代忠是中心,其实忠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就是不敷衍自己,尽心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信,是真诚。所谓的真诚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不要糊弄自己的良知,不要蒙蔽自己的良知,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做一些违心的事。

礼,是礼仪。在古代很多洒脱的人把礼仪看成是繁文缛节,把他看成是负担。王阳明认为礼仪不必太过复杂,只是需要让自己有敬畏之心,礼仪对外界的事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然后才能在内心有谦虚。

义,是适宜,而不是大家认为的义气。所谓的事宜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平和中正。

廉,是廉洁。古代讲廉洁是不贪污,现在也可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贪利,这就是廉。

耻,是羞耻。做了不能做的事,做了不该做,人就会感到羞耻。羞耻心是人向善的基础,只有有了羞耻才不会去做恶。

2、王阳明认为孩子的教育,要顺着孩子的天性引导,而不是直接通过约束束缚孩子的天性阻碍他们的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嬉戏玩耍,讨厌被束缚。那么顺应天性的方法就是顺着孩子喜欢玩耍的天性,引导他把天性发挥在富有节奏感的吟诵诗歌上,从而培养他们的志趣。

3、王阳明对人性理解的又一例证。王阳明说通过致良知,只要人的良知恢复了光明,那么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应对,王阳明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自己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怀疑这样真的够吗?经过他的知行合一之后,果然真的就够了。这片文章就是例证,他对人的天性,孩子的天性的理解和分析,即使是现在来看也是非常的透彻和事宜。

原文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读阳明心学 [147] 王阳明家规——儿童教育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