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购物记

最近发生了一个很奇怪的事儿,我妈帮我取了一个网购快递,打开是一支日本的网红粉底液,我很震惊,因为我都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哪种情境下买的?!

真的挺蹊跷的,一方面,我并不缺粉底液,家里除了现有的一支,还有一支备用;另一方面,我居然对这次购买的记忆是空白,但是确确实实我下单了…因为我并不缺粉底液,所以这一支我就送给母亲了,但是这次购物行为还是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美妆品类购物:并非由绝对需求决定,而是由比较优势决定

我在自己已有粉底液的情况下,还是不自觉的买了粉底液。所以一定不是因为我缺,所以我才购买。这也是美妆品类购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缺少并不是唯一的购买驱动。更重要的驱动是比较优势,即一个品类里面如果有一款产品在口碑、价格、效果上更有优势,对于一个女性消费者来说,甚至是可以在没用完现有库存的情况下再去购买的,而且可能会放弃现有库存的使用去用新购买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还是因为美妆品类的根本需求,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用这个产品是否能让自己变美。这应该是任何其他品类的需求都无法去比拟的。因为,变美这件事情实在太难衡量了。你可能因为用了一款雅诗兰黛的王牌产品就觉得自己很美,你也可能因为敷了一款网红面膜就觉得第二天的自己皮肤更为白皙…

正因为这个需求不可量化而且过于主观,所以才会导致美妆产品的消费也是可以非常“随机”的。反过来说这也是美妆品类永远都有创业商机的原因。

另一次荒诞的购买经历:李子柒米糕

这次有点荒诞的购物经历,其实可能也并非空穴来风。我想起了自己另一次的淘宝购物体验,可能因为淘宝搜索过网红李子柒的缘故,所以某次某页淘宝给我推荐了李子柒品牌的米糕。看了一下这产品的介绍,配合看过李子柒的vlog那种清新、淡然、原生态的印象,一下子就让我觉得这款米糕应该是用料上乘、口感极佳、营养丰富的米糕,差点就准备购买了。

在淘宝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感性很容易战胜理性,总有那么一刻就差点付款,但是好在自己当时在付款前先冷静几分钟,最后还是放弃购买了…

但是这”差点购买”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零售业态的另一个演变,就是品牌的建立方式。

过去是通过产品+营销+渠道来建立品牌,比如宝洁。但是如今建立品牌的方式变的更为分布式,不需要资本集中、不需要渠道集中。只要有IP,就可以围绕IP特定的人群来提供产品,品牌是IP赋予产品的,而不是产品导向的,而因为IP的范围和生产方式没有明确的限制,比如我母亲的保姆居然也是一个抖音小网红,这就带来了分布式渠道的可能性。李子柒当然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虽然文章理性,但是一旦打开淘宝,还是不自觉的变的感性。这也正验证了人类所有的需求,最终的满足方式还是要符合人性,而不是违背人性。不管怎样,还是希望自己不要再有下一次“莫名荒诞”的购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荒诞购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