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1》读书笔记

一、经济学思维,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些现象或问题:

为什么春运或者节假日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汽车票尽管涨价,却容易买得到?

去医院看病挂号或者买火车票时,为什么会有黄牛党出现?

美国犯罪率的下降与堕胎的合法化之间,居然也有关系?

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

游泳池居然比枪支还危险?

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有兴趣,如果你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你觉得专家给的答案可信度不高,那么这本《魔鬼经济学1》是你不错的选择。

本书的作者然后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给出让你惊讶,却不得不信服的经济学的解答。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理解和找到触发人们行为的动机是解决各种谜团的关键。 传统观念常常漏洞百出,轰动性事件常常起因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

二、作者简介

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称为“小诺贝尔奖”),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列维特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

获奖作家、记者、电台和电视名人。他放弃了使他几乎成为摇滚巨星的第一个职业,成为了一名作家,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另著有儿童图书《长两个肚脐眼的男孩》。

三、关于本书的几个核心问题

1.《魔鬼经济学1》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

真实世界、经济学运作规律,动机驱动原理。

2.《魔鬼经济学1》作者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如何应用经济学运作规律,解开表象背后的本质,了解行为动机背后的驱动原理,帮助人们提高选择决策的正确概率。

3.《魔鬼经济学1》作者解决问题的观点是什么?

用经济学知识和规律,去看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运作,才能跳出惯性思维认知囚笼,看清利益驱动的本质,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4.作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运用经济学背后的运作规律,包括利益驱动原理、信息披露原理、需求动机等等,揭露推动行为背后的动机,以达到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质,提高个体和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本书颠覆我传统认知的一些观点和结论

1.动机只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多数动机并非天然形成的,必须有人——经济学家、政客或家长——去凭空创造。(原来人的动机是可以被人创造和利用的。)

2.他们不过是凡人而已,而凡人皆受利益驱使。(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自私假设,也就是人都是自私的。)

3.父母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不及儿童每天与朋友和同学相处所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们能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在他们没上学之前,这阶段就是我们对孩子影响力最大的时候。等他们上学之后,同龄人的影响会更大。)

4.数据已经表明,父母在某些方面确实关系重大,因为这些方面的影响多数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注定,而在其他方面则毫无影响,比如让我们执迷不悟的那些育儿之道。

父母望子成龙,满腹期许,甚至绞尽脑法也要给孩子起个上层名字,这无可厚非。(这点真的让我难以置信?)

5.父母对育儿而言关系重大。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正直诚实、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必也不会有害处。)

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所谓“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身教大于言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6.看来有线电视的确让印度农村妇女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其影响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她们甚至再也无法容忍家庭暴力了。

家庭暴力减少抑或只是因为她们的丈夫忙于观看板球比赛,无暇顾及她们。(谁能想象有线电视的普及与家庭暴力的减少,居然有这样的关系?)

7.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人就是人,刺激之下,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人几乎总能受到影响或控制,进而变好或变坏,只要你能找到恰当的方法。(不得不感叹:经济学家的字典里没有真正的好人与坏人之分。)

8.仅就犯罪而言,并非人人生而平等,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要远高于其他儿童。

而在“罗诉韦德案”之后,很可能有数百万女性选择了堕胎,这些穷困潦倒、未婚先孕、承担不起非法堕胎或没有门路的未成年妈妈常常是不幸的代名词。

正是这些母亲腹中的孩子,一旦降生,走上犯罪之路的概率会远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罗诉韦德案”,这些孩子并未出世。(真的难以想象,原来犯罪率的下降与堕胎的合法化之间居然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鬼经济学1》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