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畅销全美10年的育儿经典,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睡前必读书

文章来源:喜马讲书

我们注定不会重复父母的生活,也不会重复我们的过去。解读生活能够使我们依赖已有的积极经验超越过去的局限,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新的生活。

《由内而外的教养》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兼育儿书,它集中探究了人际关系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揭示父母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为什么我们会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孩子?

这种现象,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内隐记忆,是它令父母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过去经验的影响。


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是“外显记忆”,比如我们会记得自己经历过的重大时刻,或者小时干过的糗事。这些是我们能清楚明确地回忆起来的经验。


内隐记忆则又叫做自动记忆或无意识记忆。我们的很多未能处理的精神创伤,或者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往往存在于“内隐记忆”中。它隐藏很深,我们一般无法察觉。当它被激活时,你甚至不觉得它是一种回忆,你可能觉得你的思绪被洪水淹没,却无法回想起具体的事情,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第二,我们的过去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作者认为,父母的过去塑造了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亲子沟通,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

在这里,作者通过四个爸爸和宝宝的互动,来展示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感受,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从而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情景:孩子饿了,哭了起来。


第一位爸爸小时候受到了充分的关心和照料,与他人联结顺畅,因此他对孩子的要求感受准确,行动及时。

他的照料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内心会产生幸福感,她就会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结,成为一个灵活、协调、健康的人。


第二位爸爸从小跟父母缺乏交流,习惯了冷淡疏离的方式,面对孩子,反应不够敏感。虽然他认为自己对孩子负有责任,但他不喜欢跟孩子亲密接触。

如果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就会让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孩子会认为爸爸拒绝自己的交流欲望,慢慢回避与他亲近,两人无法建立有效联结。在跟他人的交往中,孩子也会套用类似的模式,并相信世界是个荒凉冷漠的地方。


第三位爸爸显得焦虑而紧张。他童年时常被父亲贬低,说他能力不行。母亲也不替他说话,还批评他不该顶撞父亲。他的童年满是自卑和紧张,渴望关注,但是内心又充满不确定和压抑感。

这样的心理包袱会妨碍他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因为他总在纠结和紧张中。同样的模式总是出现的话,就会造成矛盾型依恋。孩子会形成跟爸爸类似的矛盾心理。她不能确定爸爸能否理解自己,不知道能对爸爸期望什么。在社交中,孩子希望跟外界沟通,但又很怀疑和焦虑,觉得与他人的联结不是那么稳定和可靠。


第四位爸爸反应有些特殊。听到孩子的哭声,他非常烦躁,阻止不了孩子哭,他又感到挫败,甚至回忆起被母亲虐待的可怕过去。他忘了抽泣中的女儿,半天才回过神,赶紧安慰孩子。

过去没有抚平的精神创伤,深深影响了这位爸爸。他平日情绪变化无常,孩子稍有哭泣就会勃然大怒;如果小孩子大声唱着歌跑过客厅,都会遭到他的呵斥。

这种状态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形成紊乱型依恋。生物本能促使她寻求爸爸的安慰和保护,但恐惧感又会阻止她,让她“卡”在中间,进退两难,情绪紊乱。她会觉得人际关系难以预测,心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分裂。恐惧还会损害孩子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协调功能,让她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应付压力,学习和社交出现障碍。


第三,我们要如何接纳自己的过去,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一步,是回忆和反思。

我们首先要回顾自己的童年,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唤醒我们的记忆。比如,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幼年、少年到现在,你们的关系有何变化?你和父亲、母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被他们拒绝过或惊吓过吗?这样的经历对你后来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小时候遇到过困难吗?你有没有依靠父母或他人克服这些困难?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父母做到了多少?


第二步,是理解和成长。

当我们把“内隐记忆”暴露在眼前时,我们就要试着去分析和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这么做,才能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第四,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当亲子关系破裂,我们如何修复?


首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许多家长每天在孩子身边嘘寒问暖,耳提面命,对孩子很关心。但在作者看来,这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要做到有效沟通,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适时,即父母能及时接收孩子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回应。假如婴儿哭了半天没人搭理,就会产生孤独感和与外部世界的断裂感,觉得世界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与外部交往的动力减弱。

二是准确,也就是父母要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很多时候,父母做出了回应,但回应的内容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并没有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


现实中,父母不可能一直提供适时准确的沟通,因为种种原因,误会每天都在发生。亲子日常沟通中难免经历争吵和其它冲突,书中称之为破裂。

当亲子沟通中断,关系破裂,我们要如何修复?

首先你要理解,这种破裂很正常,父母和子女有不同的愿望、目标和计划,自然就会产生矛盾。


第一种破裂,是父母和孩子对于联结和独处的不同需要造成的。

这被称为动荡型破裂。动荡型破裂修复比较容易,主要是在双方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不要用情绪代替对话。


第二种破裂,是因为父母一时没有理解孩子的信息而造成误解。

这是一种良性破裂,也容易修复,父母要及时认可孩子的感受,作出解释,告诉他自己心里的想法。对渴求理解的孩子来说,误解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痛苦,因此我们要用温和的方式及时补救。


第三种破裂,是父母给孩子设限造成的矛盾冲突。

设限行为可能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紧张。孩子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允许而感到难过,觉得自己和父母关系疏远。

此时,父母可以表达出照顾孩子情绪的愿望,但不能随意满足他。


第四种破裂,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恶性破裂。

这种破裂通常在父母失控时发生,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采取暴力行为。如果父母存在心理创伤,同样的破裂会反复发生。

这时父母最好停止互动,精神上与孩子保持距离,等到恢复思考能力再和孩子进行讨论。讨论要集中在造成破裂的原因上,而不是互相指责。

作者认为,对于恶性破裂,重要的是去面对,而不是假装无事混过去,那样又会变成新的创伤,留下后患。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内而外的教养》:畅销全美10年的育儿经典,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睡前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