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狗十三》的时候,几乎全程都在哭。因为觉得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主角真的太相似了。大部分同龄人应该都是从那种状态中走过来的。
我们从小就被大人教育:你要听话,你要懂事。可是这些听话、懂事的大人却从来没有试图走近过我们的内心,从来不会听取和尊重我们自己的意见。
我还记得,自己中考之后,要填文科和理科的志愿,我选择了文科,因为我喜欢。可是那个时候父母一直逼我改成理科,因为他们觉得文科毕业之后不好找工作,学理科才有用。经不住他们的压力,于是撒谎说自己已经改成理科了。这件事到现在都是他们心里面的一个结,我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好多年了,他们还在说:看嘛,当初让你学理科你就是不听话,现在你看谁谁谁每月挣多少钱。
家长似乎从来都不会关心我们内心真正喜欢什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
电影《狗十三》中,一开头,就出现了父亲和老师逼李玩把兴趣小组从自己喜欢的物理改成需要提升成绩的英语,不顾李玩的哭泣,强行改了。最后试图用钱换来李玩的不生气。
父亲和继母生了儿子之后,都没有告诉李玩,直到小孩儿2岁生日的时候。在此之前,父亲给李玩买了一只狗,取名爱因斯坦。可是在他们一家人的眼里,爱因斯坦始终是一个畜生,始终是一个安抚李玩的一个工具,一旦这个工具有了缺陷,就果断地丢弃。
他们并不清楚,也不愿意去思考,在李玩心里,爱因斯坦是她唯一的陪伴,爱因斯坦也是李玩自身的写照,他们都与这个家格格不入,都是可以被果断舍弃的东西。
爷爷将爱因斯坦弄丢的时候,一家人谁也没有出去找,只有李玩在黑夜里不停地奔跑、呼叫,只有李玩在家附近贴满了寻狗启示并寻求其他遛狗的人的帮助。其他人只是看着而已,最后通过买一只相似的狗来平息这场事故。
当家里的小儿子因为打狗而被狗咬伤之后,他们将并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大伤之后送走了,最终导致了狗的死亡。因为继母让父亲把狗送到狗肉店,李玩便一家一家地狗肉店寻找,当然也是没有结果。
两次对爱因斯坦的遗失,李玩就算见了真的爱因斯坦,也不敢相认,因为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很多次,她无力改变。因为爱因斯坦在家里始终无法生存,就像李玩一样,除非听话,否则即使在家人中间也没有一席之地。
这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成长记,电影最后,当父亲的朋友给李玩夹特色菜狗肉的时候,李玩在将肉放进嘴里的时候,还不忘说谢谢,看着她奋力地嚼肉却无法下咽的样子,真让人心酸又心疼,还有很多无奈。可是家人却对此赞赏有加,说:娃长大了,懂事了。
懂事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变成了一个不违背家庭、不违背社会规则的一个人,向现实低了头,尽管不情愿却不得不如此。
听到懂事这个词,会觉得很扎心,很想哭。
电影中,还有很多李玩和弟弟的对比,让人更加心疼李玩,也更加真实地展示了现实。
李玩出去找狗,找不到因为伤心喝了酒,当父亲听到奶奶出门寻找李玩之后,用酒瓶弄伤了李玩,在奶奶平安归来后,对李玩拳打脚踢,并强迫李玩向爷爷奶奶道歉,完全不顾李玩留着鲜血的手。可是,当弟弟用棍子故意将奶奶的头打伤流血之后,父亲只说小孩子只是不懂事没有错。
李玩喜欢滑冰,可是在爷爷丢失了爱因斯坦之后为了讨好李玩,继母和父亲也只是买了一双溜冰鞋而已。看着两岁的孩子在真的冰上哭泣地学滑冰时,李玩说我还从没有在冰上滑过呢,可是父亲似乎并不在意李玩说了什么,只是指着那个小孩说,那是你弟弟。
李玩英语考了全年级第一,高兴的父亲带她去天文馆,结果发现天文馆的展览下周才举行。但是这会儿李玩是高兴的,至少父亲愿意带她去看展览。可是等到展览真的开始了的时候,李玩却错过了,因为上初中的李玩被父亲带去酒局上应酬了,并在饭局上被父亲叫去敬酒。父亲也不顾李玩多次的提醒,并表示听饭桌上领导的官话、套话比看天文展有用多了。他们所谓的有用就是讨好领导吧。
那个时候,李玩还会生气、绝望地夺门而出。可是到电影结尾的那场饭局上,李玩就懂事多了。喝酒、吃狗肉,给父亲挣足了面子。
李玩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成长轨迹,所以看电影才会有那么多的共鸣。
此外,影片中还有几个人物,李玩的表姐,这个讨好李玩继母的表姐,已经完全和现实社会融为一体了,她的虚伪表现得自然又正常。在李玩问她为什么喜欢她男朋友时,她说,因为所有人都喜欢那么优秀的他啊,我总得要有个人喜欢吧。此外,表姐的男朋友,其实他是很懂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现实的人,所以才会在李玩伤心的时候给李玩安慰,因为懂得李玩,才会说,李玩所遭遇的事还会有很多。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喜福会》里,主人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她的中国母亲依旧告诉她: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女儿,一种是听话的女儿,一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女儿,而在我的家里,只允许一种女儿存在,那就是听话的女儿。
最终,大部分的我们都成了听话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