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网络)
2016年4月5日,当代著名女诗人余秀华受邀来武大举行讲座,讲座主题为《诗歌,我摇摇晃晃的拐杖》。
当日中午,素讲工作人员接待了余秀华。杨同学带她参观了学校,登樱顶,游鉴湖,在万林艺术博物馆观敦煌壁画展。
余表示自己十分喜欢武大,只是错过了樱花盛会,有些遗憾。随后余于武汉有熊青年客栈举行了座谈会。晚6:30,在教五多媒体报告厅举行讲座,作为嘉宾出席讲座的还有我校文学院教授张剑飞,荣光启。
(余在万林艺术博物馆)
下午的座谈会与会者来自社会各界,武汉各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医院的护士,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者。
获悉与会者参加座谈会的原因仅出于对余诗歌的喜爱以及余对他们人生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余在有熊青年客栈)
对来宾提出的关于人生、诗歌、爱情等不同问题,余秀华做了如下回答:
“诗人是敏感的,只有敏感才会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并且把这些细微的东西表现出来。”
“什么人都可以写诗,不受他的身份,职业限制,诗歌属于大众。”
“真正的痛苦用文字永远表达不出来,有些感情写出来似乎就变得浅了。而及其轻微的手法写出的情感表现力却极重。”
“人生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而文学仅是内心的东西。”
“我的思想,我的灵魂都是满满当当的,我不需要去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
“一个人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生的事业,有了越来越丰富的人生经历,慢慢沉淀下来的东西会提高一个人艺术创作的灵性。”
“文学应该是孤独的,你不需要别人去理解,你自己从写作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就够了。因为人们的理解具有多维性,每个人的文字感觉是不一样的,你写你就好了,不必听从别人的意见。文字是极其自我的东西。”
谈及人生,余秀华说,
“一个人的生命建构基因自有上帝的安排,不用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这样。对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不在乎,我活着就可以了,不用活给任何人看。”
“凡事顺其自然就好。”
“生活的出口在哪里?生活是没有出口的,不必去急于找那些不存在的出口。”
“做人要坦诚,坦诚就会受伤,可是我还是要做一个坦诚的人,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东西。”
“至于尊重这个话题,我觉得就是自尊和自重。我内心是自卑的,但是现在我的内心是自由的。”
“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感觉她是自由的,不管身体还是心灵。”
(图源网络)
关于疼痛,她觉得只有诗的形式才能表现出疼痛,心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又是紧密相连的,读者读你的作品,无非是在你的作品中读到了自己的疼痛,而非作者本身。
“大的文学作品是那种可以让读者读到他自己的作品。女性作家的写作对象大多倾向于自然和爱情,这大概基于女性对于自然的敏感。”
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时,她说自己偏向于男性诗人的写作风格,大概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写作的资源来自苦难。没有经受过苦难,也许仍然会写诗,但是写不出来深刻的残酷。”
“生活的本质,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本质可能是一样的,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牵扯到了一起,牵扯对了就是诗歌。”
“写诗的灵感其实就是沉淀的情感。心里没有那种声音的时候,就算你去了天涯海角,也无一物。”
“要像‘一个顽固的树根’一样,不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追求心灵的自由。”
“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别人说“余秀华人品不好”之类的恶言,那又怎么样呢?又能影响到余秀华什么呢?”
“我的内心对于世俗已经没有胆怯和畏惧了,因为我真正坦然了。”
(图源网络)
她说一个诗人的成功是,你不必模仿别人,别人也模仿不了你。
“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极不幸运,家庭不富裕,书能读一本就是一本,拿到一本书看不懂的时候反复去看,这个思考的过程就会产生诗歌。”
“我写诗是没有目的的,如果真的有,也许是在那些浑浑噩噩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安慰。”
(图源网络)
谈及残疾人作家群体,余秀华说最喜欢的诗人是史铁生,读过其一些经典作品,深受感动。
“也许因为自己所处的这个群体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思考状态。别人给我贴上的如‘脑瘫’、‘精神病’等标签,我向来不介意,恶言相向的人能不能对本人造成伤害在于自己怎么看待。”
此外,余秀华强调了追求艺术梦想与世俗生活是完全不冲突的。
“诗歌不是世俗的东西,而人活在世俗里,诗歌从来不会养活一个群体,只有世俗能养活人。”
“青年一代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不要因为一时的热爱,过分追求文学艺术的超世俗性而脱离现世。”
“诗歌是对生活缺憾的弥补,而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盐。”
一位可爱的诗人,说着直接朴素的语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真性情,恰恰是她单纯内心的表现。
“我庆幸我余秀华选择做了农民身份的余秀华。”
关于朴素与本真,她都保存完好。
(图源网络)
傍晚暴雨骤降。
余缩在我的伞下,深一脚浅一脚踏过地上的积水。
“我们马上到了。”
“雨真大。”
多报厅暖黄色的灯光下,一位长者谈着自己关于人生和爱情的解读,一位诗人暴露着对自我的剖析与反思。
读诗,谈远方和苟且,不需要放大某些东西,也不需要强调什么。撕掉标签,一个普通读者,一个写作的人,仅此而已。
2016年夏夜 记录和余秀华共度的15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