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知道怎么办》共读14

家庭并不是权利的战场,而是爱的港湾,需要沟通和理解。

1.两面派悖论

家庭成员带孩子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指责会带来反弹和隐瞒,而沟通可以化解一切。

第一,先统一,在行动。
教育孩子,家庭成员要达成共识,制定清晰的养育准则。家庭成员可以开会讨论,首先要知道不管行为是什么,大家都是希望孩子成长的更好,在这个前提下,共同寻找更好的方法。目标是孩子更好的成长,现状就是对更好大家的看法不一,那么就集中所有人的观点,共同进行头脑风暴的探讨,最终达成共识,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如果有人有疏失,也要背后单独沟通,做出调整。

第二,所有家庭成员单独和孩子在一起时,也要执行已经商量好的那套规则。形成同一性,是家长的功课,一定要做,还要做好。无关安全和道德的,我们不妨打造多元化,有的觉得吃零食不好,有的觉得无所谓,那就两者各让一步,可以吃但不能频繁吃。

2.勇敢的能力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换个角度就是安全意识比较强,遇到坏人反而是好事。

父母有些无意识或者习以为常的做法,的确会助推孩子“胆小”。一般有下面四种情况。

第一,故意吓唬孩子。
比如孩子乱跑,父母担心跑不见,直接说:叫你乱跑,让坏人给你抓走了。
陪孩子玩儿时,小孩喜欢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就会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吓唬孩子:小心摔断你腿。听的我心惊胆战,有那么危险吗?

第二,传递“恐惧”给孩子。
父母害怕某种东西,并把自己恐惧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我特别害怕毛毛虫,孩子很喜欢,我会直接告诉他:虽然小虫子很可爱,妈妈还是有些害怕的,你自己看可以吗?当我真实表达之后,他反而会说:妈妈,我会保护你的。他倒是很勇敢。

第三,过度保护。
为了孩子的安全,小心翼翼的保护。这种事例身边太常见了,我们小区每年夏天都会放水,小孩子的最爱,我们家爸爸会和孩子一起下去玩儿,偶尔会有小朋友下去,身边的长辈会说:下去淹死你。我想说,那深度趴里面也就呛一下,而且孩子不是傻子,他会任由自己趴里面不动吗?

第四,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就像咒语,不断强化,最终孩子会认同,我就是胆小。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知道怎么办》共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