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始终不发威,人家叫你病猫,你又能怎么着?


先扯点幼时的咸淡。

幼时家穷,一年到头总是紧巴巴的。笔者行三,上头俩哥。大约自三四岁之后能够与大人有了超越吃喝拉撒睡之外的交流开始,父亲便开始试探膝下最小的儿子:“把你给了别人家吧?”“不。”“你看咱家吃的老是‘伙伙子’(玉米面发糕)和菜窝窝,有时还吃不饱;人家吃的呢,净是好面(白面)烙饼和肉包子;你要去了,二话不说,先吃它个肚儿溜圆,嘴巴不受症。咋样?”“不。”

父子间这样的交流大概每月至少也得有个两三次吧。当然,愈到后来谈话内容也愈丰富,诸如“咱家穷,到时给你娶不起媳妇咋办?”“爹动不动就打你,到了他家,他家没小孩,待你还不是宝贝蛋子一颗?”“人家房子盖得宽宽敞敞,独生女儿一朵花儿似地,你要上门了,一辈子都是个好日子吔,也没将来兄弟分家什么的。”

幼时的给人和稍大点的去做上门女婿其实都差不多,一般说,须改姓氏,甚至得改名,得按人家的辈分字来。而传统文化氛围里长大的男孩子呢,恰好最是抵触这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嘛,男子汉大丈夫最最基本的恪守原则呢。当然,彼时很爱读书的笔者也知道这些东东说重要也重要,事关宗祧嗣续呢;说次要也真没啥,比如说一只老虎,人们叫山君,山王,兽君,山神爷,斑寅将军,斑叔,白额侯,伯都,封使君等等是它,而与此同时叫大虫,戾虫,老虫,毛虫祖,斑奴,大猫,黄斑猫,於菟,大头猫,老饕,寅客等等还是它;“尊称”呢那就不说了,连蔑称里都带着丝丝的诚惶诚恐,你说这两大类数十种称谓间有根本区别吗?你叫“斑奴”它就像一只猫一样卧在你的床上喵喵叫?说白了其实自己并不太在乎这个。问题在于,你自幼到大十年里早已习惯了某个称谓,一旦连姓带名一起改变,别说同学何老师——笔者学生时期学习成绩一直都满出众的呢——不习惯,连自己都觉得别扭之极。当然,这些话从来都没对父亲说过,左右蹦出口的就一个字:不。

其实呢,这个老幺是否送人老爹心里也一直打鼓。是呀,天底下哪个作爹的愿意把自己儿子送人呢?甭说三个儿子即便十个儿子也不愿送人呀;当然,日脚艰辛也是事实。另一方面呢,村里或邻村没儿子的也在琢磨你的心事,就像菜市场,你想买西红柿就往西红柿摊位这边来呗。人家委托媒人来问,父亲呢边征询一下儿子的意见。也就是说,笔者如果答应,那就铁定给人了。

好了,不太相关的咸淡扯完了,现在说正事。

近日中国足协忽来一个新要求:中超各俱乐部名称必须中性化。据悉,目前只有大连人俱乐部一家合格,其余俱乐部俱乐部包括鲁能、国安、建业、亚泰等带有企业特征或名号的都不算中性化,不合格,必须改,而且是一刀切,毫无商量余地。否则走人。

众所周知,在高度发达和职业化的欧洲足坛,俱乐部的名称大多是以城市、地区名称命名,例如皇马、巴萨、米兰双雄,还有一些是基于历史元素积淀而命名,例如凯尔特人、托特纳姆热刺等等。而在中超,俱乐部的名称几乎全是省份/城市+主赞助商的组合,商业味道十足,足球文化、历史积淀却几乎没有。

的确,随着中超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影响力的提升,这一点逐渐成为了制约和影响中超“品牌形象”的掣肘,而这一次,中国足协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有了上述的“一刀切”。

足协的“战略”不能说没道理,问题是全然系站在足协角度的道理。而在各俱乐部那里呢,各个注资巨大,而且基本都是“纯投入”,获得的回报却难以形成正比,俱乐部几乎无法完成自负盈亏。无论是广告费、球场票房、转播费都是“赔本赚吆喝”,也就是说,中超联赛没有成熟的商业运作和资本结构,不能按照国际惯用标准,来要求“名称中性化”。或者说,中国足球俱乐部眼下的情况与欧洲不同,咱这厢尚无法做到自力更生,几乎可以说是企业的“附属品”,联赛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如果将俱乐部与企业强行剥离,对中超联赛来说是“偃苗助长”。

再说了,其实在高度成熟的欧洲足坛,各支球队实际上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撑,即使是皇马巴萨这样的豪强,也不可能完全与资本剥离,但是他们在资本与文化积淀之间达成了很好的平衡,这两点并不矛盾,不一定非要以“资本重要性”为借口,让足球染上一股铜臭之气;同样也不能让足球彻底脱离眼下无处不在的渗透,来个脱胎换骨,孙悟空似地翻个跟头就来到西方极乐世界灵山上的大雷音寺。

还有就是,足协在做这些决定时,能不能先征询一下中国足球迷们的看法,毕竟他们才是中国足球的上帝呀。

依笔者一孔之见的话,各中超球队叫嘛名字一概悉听尊便,首要的是先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再说,这个才最为重要。老虎始终不发威,人家叫你病猫,你又能怎么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虎始终不发威,人家叫你病猫,你又能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