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文章摘抄、总结,限个人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什么是产品体验报告?
产品体验报告,是体验者在深入了解某个产品的商业模式、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市场现状、产品功能、交互体验以及视觉风格,同时还包含了竞品主要功能的对标,是先有深度再到广度的分析报告,是全方位总结出来的图文报告。这里的“体验者”可以是:运营、产品、交互、UI 等产品相关人员。既然是一份图文报告,就必须具备可呈现、可阅读、可传承的相关条件,类似于我们的工作总结、项目复盘等,产品体验报告也有特定的输出框架和规范。
新人篇:
产品体验报告有什么用?
求职时,面试官想看你的:
1. 工具和软件使用能力(MSOffice、keynote、PS 等);
2. 文案能力(语文水平、排版及美化能力);
3. 逻辑思维(是否逻辑通顺、是否言之有理、是否突出重点等);
(以上 3 点为重中之重)
4. 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5. 产品 sense(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析产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没有眼前一亮的东西);
产品体验报告怎么写?
体验的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产品里的某个功能。
1. 封面
2. 概览 / 概述 / 产品简介:
3. 体验环境(不同的体验产品,所需项目可能不同):
体验产品:
产品版本:
设备型号:
操作系统:
体验时间:
4. 产品定位:
目标用户:
使用场景:
用户需求(分析):
5. 产品结构图
建议:
6. 市场分析:
写法 1) 由于 XX 产品在 XX 市场 XX,所以,以 XX 为理由选择 XX 产品为竞品,XX 产品及其竞品的有关数据对比
竞品分析 / 差异化分析:功能对比 -- 包括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
核心功能(1 - 2 个):对功能的理解,满足了什么需求,各 App 商店的用户反馈(评分、用户评价)。
特色功能(1 个)::对功能的理解,满足了什么需求,各 App 商店的用户反馈(评分、用户评价)。
优化:具体的优化方案(很重要)
SWOT
通过 XX 方式盈利或可以通过 XX 方式盈利
脑图。可以用虚线项代表增加功能的意见
写法 2) 可以进行 Android(豌豆荚、应用宝、安卓市场等)几大应用分发市场下载量和 App Store 排名情况统计。
总结
分析与策略
8. 交互分析:问题和建议
9. 重设计:对产品的交互与 UI 进行重新的设计
(每个环节都按照现状——总结——提炼——建议这样的过程,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在其中)
实战篇:产品体验报告示例
https://pan.baidu.com/s/1kTp82Rt
https://pan.baidu.com/s/1kTp82Rt
写产品体验报告的注意事项
1. 把报告写成了吐槽报告。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这个按钮不够突出,那个转场不够顺滑,这个字体太小——细节不是不能提,但你不能只吐槽细节啊!
2. 把报告写成了流水账。报告详细描述了你如何体验这个产品,从这个入口到那个入口,从这个功能到那个功能,恨不得把每一个界面里有什么内容全部描述一遍——面试官比你更加清楚产品本身,他要的是分析报告,而不是一份陈述产品功能的介绍报告。
3. 排版混乱或无排版。我一直建议在每一页都要注明这部分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这很符合 PPT 的制作要求),甚至我希望能够有一个常驻的小目录在侧面,这样面试官能够时刻按照你的预定逻辑去阅读。很多报告只使用加粗和换行,精华和重点内容根本无从凸现,最后只能让人读不下去。
经验篇:
产品体验报告有什么用?
1. 一般利用产品体验报告来指导产品改进;
2. 用于加深对目标产品和目标岗位的了解,深度体验相关产品是必备流程;
3. 也可以用于新入职或应聘时,为了摸清自身产品以及竞品而进行的研究分析、面试时也能证明你对该产品做了充分准备;
4. 当然也可以用来了解一些新生产品、感兴趣的产品,拓展产品思维、设计思维。
产品体验是一个常规的手段,也是一个必要的流程,只有随时随地做到对行业,市场,用户的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前期准备
熟悉产品 & 体验产品
熟悉 APP 是做报告的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看法,去体验它,感受它的优劣势。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优劣势不光是停留在视觉、交互方面,还可以包括核心功能、特色功能 等,甚至是战略层面 的。每个人都是用户,所以不要怕判断错误,大胆去感受、去思考、去提意见,然后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零零散散的笔记没事,后面再统一整理,第一感受是最真实的。
在记录想法时候,最好把你的理由罗列出来:哪里好、哪里还可以优化、我应该怎么做?这个记录好了,后面写报告的时候会很轻松。当然也不要闭门造车,尽量和身边的产品人员共同探讨,发掘他们对产品的看法,或许能收集到你遗漏的点。
如果是你参与设计的产品,那直接把你之前的设计思考和建议复盘即可。
收集 & 整理资料
资料收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需要多渠道去发掘信息,并把他们串联起来再分类,相信收集过后会对整个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用户体验五要素)有大致的了解,后面会根据这5个层面做产品解剖。
收集具体层面:需要了解 APP 的市场反馈-- 各端下载量、使用评论,以及这个 APP 有哪些竞品,这些竞品的相关数据又是怎样的。
如何获得数据?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市场、APP Annie、神策数据等数据网站来收集。很多自家产品还有内部研发的“数据观象台”,这些都能记录留存、转化、用户特征、行为、点击事件等重要数据,是产品报告中的有力证据。
收集宏观层面:可以直接通过公司官网、产品介绍、招聘网站、用研报告、运营报告等方式收集。
分析资料
可以在写报告的时候同时进行。如果提前做好初步的资料分析,将会提高后面写报告的效率。
分析具体层面:
(1)根据用户的评论反馈初步判断,提炼关键信息点进行分类。同时可以查看竞品的用户评价,两者之间做对比,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优势或差距;
(2)竞品的行为数据我们基本看不到,是人家的产品机密,我们主要是自家产品的行为数据,竞品只是参考意义;
(3)最后可以从功能、交互、视觉、运营的维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优化,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分析宏观层面:
根据搜集来的产品的背景、新闻、研究报告等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其中的重要观点,然后把这些观点按照“用户体验五要素”归类,把搜集来的观点和自己对产品的想法进行碰撞,记录思考过程。
推荐工具
为了便于共享、传播及图片处理,产品体验报告通常以PPT 的形式记录,因此我比较推荐的排版工具有:office PPT、Keynote、Axure、Mockplus、Sketch、Ps、Ai。
或
说明:
产品背景可以结合上面宏观层面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描述,尽量保证描述的逻辑性,要让现状、痛点、价值、目标 一目了然。不要记流水账、也不要复制粘贴。具体思路如下:
产品分析:
1. 战略层
产品定位:为“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解决“谁”的什么需求;
产品类型:提供服务的产品属于哪个领域,具有什么样的产品属性;
功能特性:代表了一个产品核心情绪,可以从产品定位和主要功能中提炼出关键词。
目标用户&特征:大方向描述完后,现在开始对产品的主角(用户)进行细分,用户是谁、特征是什么、他有什么问题、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后台数据、产品数据、竞品数据、市场数据等渠道收集,在我前2篇文章中有讲到过,如果前期有做这些准备,可以提取相关信息写入报告:
用户需求&解决办法:需求可以从实际数据和用户反馈中提炼出来,有些运营团队会通过组建铁粉群、论坛、问卷调查等方式集中活跃的目标用户,在这里可以得到他们的诉求,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面对面做访谈。解决办法对应到需求,可以利用“KANO模型”归类,举例:
使用场景:通过“KANO模型”归纳了需求和解决办法,然后就要列举出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
什么情况下使用产品?这个情况会不会导致情绪波动?
什么地方使用产品?
这些地方网络环境好不好?不好该怎么办?
定位有没有覆盖到?精不精准?不精准怎么办?
移动支付时账号内无零钱怎么办?
正在等车时,手机没电怎么办?
…...
这个时候需要你保持一颗同理心,通过一个切入点把思维发散开,产品设计要考虑到极端情况,必须不停的问“为什么”。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一起完善,C端产品每个人都是用户。B端产品就需要身临其境去现场,或者实实在在找用户调研。
行业分析:这个分析完全是宏观层面的东西,一般通过政策、经济、社会、科技方面来发掘,行业新闻资料网上都能找的到,其次就是看你平时对行业的关注度了。当然一些数据平台也有直观的信息可以参考:
应用数据:通过对比竞品在应用市场的下载量可判断出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用户评论评星可以大致分析出产品口碑。迭代记录是个好东西,可以了解竞品的研发方向。阶段数据可以通过“友盟”等数据平台接入应用市场获取:
2.范围层
这里从产品提供的功能(服务)层面来分析,可以按以下2个维度区分,并描述他们带来的价值:
· 基础功能(必备的功能、解决问题的、代表产品属性的)
· 特色功能(核心且重要的、打破同质化寻找差异化的、提升用户满意度的)
3.结构层
可以通过:功能架构图、业务流程图、页面流程图去了解产品结构,并且能清晰的看到用户完成一个任务的路径,中间会发生什么,有多少步骤,然后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
对于竞品我们可以边操作边记录,我建议一定要自己画一遍,流程图能帮助你梳理产品逻辑,画完之后可以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对比之下你会一目了然(解剖主要功能即可,像注册/登录/绑定 这些常规功能你自己看着办~)
推荐工具:XMind、Axure
4.框架层
主要是对产品的重要界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优劣势和整改意见,因为这些是整个产品的灵魂,例如:一级导航页、主要业务流程页、重要功能页、特色功能页以及用户最喜欢的页面。
5.表现层
表现层就是一个产品注入灵魂之后的肉体,既呈现层、UI设计。人的审美观会根据时间发生变化,所以这里是检验你平时有没有经常性把玩优秀APP、有没有关注设计趋势。有设计基础的当然可以尽情发挥,不是设计出生的可以对应以下几个维度做参考:
· 视觉舒适度
每个人都有评价设计的资格,当你在使用一款产品的时候是否被包装所吸引,一眼看上去辣不辣眼睛,这是产品最基本的脸面问题。
(1)颜色、布局、版式、微交互、精致度等,如果这些让你的情绪产生正面增长,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产品的“本能层次设计”所吸引;
(2)如果情绪波动不大,说明还看得过去~(同质化很严重嘛)
(3)如果从视觉上让你感觉不舒适、皱眉头等负面情绪产生,那只能说明:还有优化的空间(够委婉了吧)
· 视觉和交互的一致性
比如:页面切换方式、反馈机制、加载刷新、空状态、功能性按钮的状态、图标风格、元素细节、设备适配、视觉语言等是否将一致性覆盖到整个产品
· 品牌感
品牌设计是最容易在视觉上打破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方式,很多优秀的产品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企鹅-QQ、熊掌-百度、猪脸-飞猪……
将这些形象元素融入到APP里面,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效果,这是除功能以外寻找差异化的最佳方法。我举一个“飞猪”的栗子:
“飞猪”将一个Logo特征融入到搜索框、toast、图标、标签等地方,从而提升视觉的一致性和品牌感,这是一种思维灌输式的洗脑,将品牌映入人心
· 功能可见性
围绕“视觉服从于功能”的原则。UI设计要把握好功能的视觉权重,比如:功能优先级、入口层级、按钮层级、哪些可操作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让用户感知到。
假设一个可点击的地方,但用户看不出来、没感知到,这就是功能可见性极弱,影响使用体验。
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群体,如果是一款老年人、色盲者使用的产品,你的功能可见性又是怎样的呢?
总之,我们做一个设计或者评价设计之前,脑袋里都要过一遍用户使用场景。
竞品分析
基于战略层面收集到的数据,我们需要和竞品做宏观对比、具体对比,看看别人家产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受用户喜欢:
宏观对比:
具体对比:
· 功能差异化对比
· 视觉和交互对比
这里可以运用文章开头提到的“APP赏析”,站在UI设计和交互体验的角度做对比分析,罗列出双方的优劣势,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假如我是产品经理
相信你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已经对产品了解的比较透彻了,在解剖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没关系,大胆把他写出来,这能够检验你的分析成果。
假如你是产品经理或设计负责人,你会如何优化、把控产品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你的表演吧:
· 功能问题
· 交互体验
· 视觉风格
· 产品未来发展的设想
十、总结
(1)千万别急着动手,先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认真分析并做记录;
(2)了解产品定位、用户群体和市场现状,知道产品为哪些人解决问题、设计机会在哪里?;
(3)找到用户诉求,参考竞品,结合产品现状给出合理建议;
(4)与竞品做对比,找到优缺点,设想改进方案。
扫码体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