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读书记录

2016年

7月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朋友推荐,看完送人了。当做故事看还行。

10月18日

《人与永恒》周国平

好书,看完就忘了。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各有各的活法。究竟哪种好,只有天知道。

人生的终点是死,是虚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然而,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

11月

《异乡人》加缪

比起生命的意义来说,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

《异乡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的人,有一种发克一切的态度,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在情感方面,这个人很冷漠。

亲情,母亲在养老院死了,他去奔丧,没有哭泣,在守灵的时候还抽烟喝咖啡,参加完葬礼感觉到“能够连睡十二个小时的喜悦”,葬礼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滑稽电影,后来还告诉律师所有健康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曾经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王朔的小说中也说到父亲在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适时死去可以保持孩子对他们的敬仰),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是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人则是忠实于自我的感觉和思想。

友情,莫尔索的邻居莱蒙是个混混,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莫尔索答应了,莱蒙很高兴问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说怎么样都行,对友情,这个人也是漫不经心的,不把世人重视的三大情感之一作为什么重大事情对待。

爱情,玛丽喜欢莫尔索,希望和他结婚,她问莫尔索是否爱她,莫尔索说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但是答应结婚,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被他当垃圾一样对待。在事业方面,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上进心,主管要提拔他,让他到巴黎任经理,问他是否愿意,他说怎么样都行,玛丽很高兴,要和他同去巴黎,问他巴黎是怎样的,对人人向往的香水之都浪漫之都,他是这样评价的:鸽子很多,很脏,人的皮肤是白的。

莫尔索和莱蒙去海边度假,遇到莱蒙前女友弟弟一伙,发生冲突,打架,莫尔索开枪杀了人,开始了牢狱生活。法庭审判的时候,是一个荒诞剧,检查官、律师都是围绕他在母亲死的那天的表现在辩论,根本不涉及他杀人的事实,检查官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他的辩护律师说“他到底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杀了人”,但是不管用,最后,在一个法理社会,一个人由于伦理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莫尔索拒绝上诉,拒绝忏悔,平静的等待他的死亡到来。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这是北岛一首《无题》的上半部分,很好的概括了莫尔索和这个世界的疏离和脱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剧场化的社会,人人粉墨登场,遵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式化的表演,母亲死了要哭得死去活来,情人节要按时发春,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要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拒绝这样的表演,那他就是社会公敌,是所有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

莫尔索的死,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挑战了整个社会的伪善矫情,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个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激情澎湃的。

总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说出真相,代替我们勇敢。

11月22日

《最后的耍猴人》马宏杰

1、我想,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贫富差异至今还很大,我们每个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个人能找到一种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方式生存下来,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这就像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能去评价、指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一样。

2、英国大法官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

3、杨林贵说:我们这些耍猴人,我们这些下层阶级的人。能出去耍个猴,能挣个钱,能不给政府添麻烦,我就很知足了。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两个字:心酸。

《最后的耍猴人》是马宏杰的记实跟拍作品。他是《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和编辑,为了使自己镜头下的每一张照片都真实,他选了最艰难的拍摄方式——不管条件如何苛刻,完全跟随耍猴人同行。因此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这种职业精神所打动。在马宏杰的拍照中,他所尊重的,不仅仅是那些照片本身,更是照片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艰辛人民。

作一个跟拍记者是不容易的,需要得到耍猴人的同意。而不同的社会阶层,使得耍猴人很怕记者为自己惹来麻烦。在马宏杰真诚的商量和再三请求下,终于得到了耍猴人的同意。马宏杰开始了和耍猴人杨林贵等人的行走江湖。在我脑海中关于“行走江湖”这个概念,总是无忧畅快的。但当我看到《最后的耍猴人》中真实的行走江湖后,深深震撼的是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强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耍猴人,他们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耍猴,他们通过违章行为扒火车解决路费,他们爬上火车的时候冒着头顶2.7万伏高压线的危险,他们在没有顶棚的货运车厢逆风经历几天几夜的风霜露宿,他们仅仅用干馍当几天几夜的充饥食粮,他们背着锅碗在方便的空地做饭,他们睡在大桥下睡在建筑工地用塑料布搭建窝棚,他们随时可能被街头混混殴打被城管管教……这都是耍猴人的生活状态,在这本书中都有真实的描述和照片的鉴证。

然而耍猴人有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是耍猴赚钱绝不乞讨,他们是扒火车但绝不偷盗。他们有着与猴子温情的相依,吃饭让猴子先吃,猴子走累了便放肩上。他们有着坚硬的力量,支撑着在他们生活艰辛中,从不抱怨,仍旧欣赏。当我看到一张路过武当山,耍猴人在专注欣赏风景的照片时,我被他们所感。眼前的美景,或许生活已让他们不会产生念头踏足眷恋,却在路过的时候,专心欣赏,眼睛里都是对前面美的向往。

看了这本书,我十分敬佩作者,他为“真实”照片的付出辛苦经历。我更深深震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耍猴人所过的生活形式。他们贫困无助,但他们也坚定自助。他们与猴子同食同睡,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不知道多久以后,社会上还会不会再有耍猴人。但从此我对耍猴人的认知,也有了深深的尊敬,尊敬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尊敬他们身上坚硬的生命力量。耍猴人所尊重的,是生活本身!

人生活在世俗当中,不可避免的有阶层,有贫贱,有富贵。但是,这不能做为一种我们对未知人生活的一种判断和指责。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时候,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包容、 帮扶!

12月16日

《慢骑中国》传叔银

1、你们的理想是出人头地,我们的理想是晃来晃去。

2、“自己的节奏”是只有自己才能了解的,不是一蹴而就地了解,是慢慢地、耐心地、反复尝试后的了解,它让骑行保持在一个既不过分疲劳,也不过于松懈的状态,身心恰好都能专注在骑车上。晚上休息的时候还能有些余力读几页书,稍稍刷一下豆瓣,但没有更多的经历沉溺下去,就已经有睡意升起了。也就是说,他们慢慢地摸到了慢骑中国的门了,这扇门就是“慢”字的竖心旁,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

慢骑是对现代生活的小小反动,意在逃离现代快节奏和信息化生活对人本身的碎片化和物化。

看完这本书,收获两点
一:骑行的目的不仅仅是终点,更重要的是路上的风景和你在路上的心态;
二:骑行就像人生,你按自己的节奏来。快,其实不是真的快;慢,其实也是一种也是快。

12月30日

《无声的告白》伍绮诗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很多人永远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终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5、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7、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8、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11、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12、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真会的开心起来。

13、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14、一种虚假的安慰,好比动物园的动物趴在笼子里,拼命忽略围观的游客,假装自己还在野外自由的奔跑。

15、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读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