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徐世英

于老师说,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应,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一、强化初读——读出人物轮廓

读出人物的轮廓。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读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以理解内容为目的,所以这个环节我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即,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强化初读”。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孤独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学生读不好我从不给颜色看,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不好是正常的,读得好是超常。”

有关朗读的方法,朗读的知识,也讲一些,如“扫视”——一下子看几个字,语气的连贯,抑扬顿挫,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标点的停顿,还有节奏,等等。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练习,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来。有了自信,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乐意读了,练习得多了,好多东西学生会自悟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产生在实践之前。当然理论反过来对实践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应该讲的。

读出人物轮廓是读好对话的第一步,这是基础。


二、关注标点——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说了言为心声,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号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

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这句话的提示语是“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一注意,一想,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但省略号却被忽略了。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

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他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有时,以幽默的方式加以启发,效果会更好。《小稻秧脱险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

这段话中的“毛毛雨”,指的是喷雾器喷的化学除草剂。尽管我让大家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但有的小朋友人仍旧读得气力十足。我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哧哧”地又朝他身上“喷洒”起来。全班小朋友大笑。笑声过后,这位小朋友再读杂草说的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给人马上就要完蛋的感觉。于是全班又一次捧腹。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三、多读——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四、适当提醒——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举例《惊弓之鸟》)

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一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跟更羸的话就有了大臣腔。

有些人物,如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太过头了,我便进行适当引导。

五、范读——读出人物的性格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画等号。课文中的人物(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和林冲,性格各异。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好他们说的话;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六、读出人物的年龄

《翠鸟》最后一段有老渔翁的话。三年级的小朋友读老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童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读声中、笑声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七、范读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

教低、中年级,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未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