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要不得,冲动是魔鬼

记得郭冬临与牛莉演过的一个小品《男子汉大丈夫》,里面一句台词是:“冲动是魔鬼,冲动是炸弹里的火药,冲动是一副手铐,也是一副脚镣,是一副永远吃不完的后悔药。”

小品描绘的是一家的女主人与邻居闹了矛盾,非要去与人家拼个高低,并且嫌弃自己的丈夫不像个男人,不能为自己出一口恶气。聪明理智的丈夫想尽一切办法劝阻妻子,终于让妻子转变了思想,认识到了冲动是魔鬼,冲动的后果很严重。

生活中,因为冲动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有一个报道:一对年轻夫妇去一个饭馆就餐,妻子与邻座的一伙喝多酒的男子发生了争执,丈夫劝妻子不要多言,妻子居然嫌弃丈夫窝囊,没有男子气,丈夫被激怒了,冲了上去,几个醉汉用刀捅向丈夫,醉汉们跑了,丈夫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妻子的怀里艰难地对妻子说:“这回,你看我像个男人了吧!”说完,永远闭上了双眼。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血淋淋的教训并没有唤醒一些人的警醒心,前仆后继地案例层出不穷。

很多时候,冲动犯下的错误,都是极其低级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当时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换一种思维,就不会去趟这场浑水。

其实,人都不是圣人,并不是普通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三国时期蜀昭烈帝刘备,“耻关羽之殁”,不听诸葛亮赵云等将领的劝阻,急为关羽报仇,“自将伐吴”,结果被吴将陆逊以火攻破四十余营,大败而逃,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可悲下场。

刘备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用兵之时没有做周密的部署,是这场惨败的主要原因。

孙子在《孙子-火攻篇》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故安国全军之道也。”,这就是说,一国之君不可以因恼怒而兴兵打仗,将领不可因愤怒而出兵而战,对于自己的国家有利才能采取行动,没有利益就要立即停止。恼怒的心情可以修复,国亡了就不复存在,人死了也不能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和将领一定谨慎,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孙武所讲的,就是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冲动用事。否则,将会祸患无穷。

普通人冲动之下犯错误,关乎的是自己,而领导人犯错,影响的将是一大片人。

谨慎与否,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成熟的人,办事容易义气用事,不考虑前因后果,头脑一热,办出来不可思议的事。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多少人,毁在了一时冲动。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组里有一位28岁的大哥,为人仗义,但脾气很不好,一次,一个小青年喝多了,非要找他比武,这个小青年平时很讨人嫌的,经常欺负比他弱小的人,没想到这次遇到了硬茬。

这位大哥与他相约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在打斗过程中,将小青年脖颈拧过了头,后来死掉了。

其实,那次他完全没必要与这个喝多酒的小青年较劲,他马上就要结婚了,就这样,他因为过失杀人,被判11年。只是一时冲动,害得未婚妻,在外等了他11年。

人是万物之灵,上天赋予了你具备思维的能力,你却懒于思考,动物一样行事,这就枉费了自己一个人字大写。

遇事,前后想一想,也许就风轻云淡了。世界上,除了生死,一切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时候,受了一时的委屈,也没必要去争斗。当年韩信宁可受胯下之辱,也不愿与屠夫争高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多么的正确。

与屠夫争赢了,顶多被相邻树个拇指,却耽误了千秋大业,熟轻熟重,我们一目了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冲动要不得,冲动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