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读后感

在传统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从1到 N 的过程。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规避竞争、建立垄断:竞争带不来创新,垄断才是创新之源。

1.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职场中处于垄断地位?

彼得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航空公司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乘客,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在2012年,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却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注意,是美分,而不是美元。
于此同时,谷歌公司在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却从中获利21%——利润率是那一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换个比法,谷歌在2012年的利润是美国所有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为什么呢?
因为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太惨烈,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利润被压缩到了极致,而谷歌则在搜索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他没有对手可言。
所以彼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同样可以适用。我们假设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单位。
你所掌握的技能,跟你的同事差不多。你会的,他也会,他会的,你也能搞得定。那你怎么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呢?
在大家在同一个技能领域杀得你死我活,不分上下的时候,如果你能有一项你的同事们都不能掌握的技能,或者说就算他们掌握了,但是跟你的水平段位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根本不足以撼动你在该领域第一人的地位。
那么,你就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胜负已定的“垄断”地位了。

2.如何去看待竞争意识?

我们总在强调竞争,强调要在跟职场对手中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赢得竞争。
这是我们的固有思维,我们从小到大,从学校读书一直到工作单位都是这么学的。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板都一直在跟我们说:你要比你的对手更优秀,你要跟他们竞争,只有打败他们,你才能赢。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竞争,或者说竞争真的是一定的吗?
他认为: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纪律,结果却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之中。
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而且竞争会让人分心。
我们把这个观点拿到职场中去看看。我们在过去是不是因为过分强调竞争,强调在竞争中胜出,而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呢?
好像的确如此。就像法检两家,因为司法改革推出了员额制,而员额的比例很少,于是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能否“入额”成了我们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具有美好前途的判断标准。
但能否入额,或者说其他一些虚名浮利的竞争,是职场中的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吗?
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提升自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所依赖的是我们在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经验,是看我们是否是这个领域内的精英。所以,在很多时候,你所看重的竞争以及竞争中的胜利,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只是我们习惯了竞争而已。

3.如何看待眼前利益和未来的利益?

彼得说:规避竞争会帮助你打造垄断企业,但只是有经受住未来考验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纽约时报和推特做了比较,一个传统媒体的龙头,一个是新媒体的翘楚。
2013年推特刚一上市,它的市值就超过40亿美元,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2倍还要多。在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一年,也就是2012年,纽约时报赚了1.33亿美元,而推特是亏损的。
为什么亏损的推特的市值会超过还在赚大钱的纽约时报的市值12倍呢?是美国人傻吗?
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虽然推特现在在亏钱,但它显然是代表了未来,它在未来几十年里一定会赚越来越多的钱,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的盈利能力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可能会持续的减弱,这就是答案。
当然,公司可以有估值,可以拿未来的希望换作今天的估价。作为职场中的人,很显然不能这样。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呢?只要你是持续进步的、你的核心技能在是跟得上时代的,你未来的价值就会不断的上升。
而眼前的短期增长,或者说眼前的一些利益,如果你把它看成重中之重,你可能就会错过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你的目光真的要放长远,站在十年后的位置去看待今天的得失,你会想通很多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0到1——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