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

  忙完手里的报表,发现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距离除夕还有一个小时,今年因疫情依旧没回老家过春节。望着窗外万家灯火,不禁想起在老家过年时的情景!

  还记得儿时的春节是这么过的,忙碌辛苦一年的农民,为了庆祝一年以来的丰硕成果,也为了让自己好好享受一下,自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忙年了。所谓忙年,其实就是提前准备粮食、熟食、肉制品、蔬菜、糖果之类,以用来煮腊八粥、蒸馒头、炸肉圆、炒瓜子等!

                            腊八粥

每年的腊月初八,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津津有味地品尝,这在射阳是极重要的事。因为腊八粥中的食材极其丰富,几乎汇聚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收获。这种食材的大汇总,寓意着向天地、神灵、祖先展示这一年来的收获,庆贺今年的丰收,并祷祝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

煮腊八粥很有讲究,过去农村一般用花生米、黄豆、红豆、糯米、野荠菜作原料,加上葱、生姜、盐、味精作佐料煮成,味道香,微咸,粘稠爽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也有用绿豆、小豆、葡萄干、蜂蜜等煮成甜味的。说实在的,其他不论,单就腊八粥的食材繁多,营养丰富,就值得我们好好喝上一大碗。腊月初八,喝完了香浓可口的腊八粥,年关就即将来临了。

                    蒸包子、炸肉圆

    进入腊月二十左右人们就开始杀猪,宰羊,蒸馒头,加工主菜肉圆,又称团子(有的地方称狮子头)。首先是粮食的准备,要机好足够的米面。糯米面是用来做汤圆、蒸粘糕的,小麦面则是用来蒸包子的。包子的馅多种多样,有甜的,有咸的。甜的以芝麻与豆沙为主,咸的有麻菜、萝卜,有条件的人家,还准备了肉馅。记得五六年级的时候四叔、四婶、二姑父、二姑都聚在大伯家一起蒸馒头,这个时候是我和弟弟妹妹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可以敞开肚子来吃喜欢的豆沙包。加工肉圆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一家人围着大油锅,看着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的肉圆,口水直流,正在炸肉圆的主妇就会特意压扁一两只肉圆,充分炸熟,盛起来,慰劳一下流着口水的孩子。小三十的晚上,人们开始炒瓜子、花生,自制炒米糖、花生糖。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围着灶台,小妹早早地开始烧起火来,大妈不知从何处找来河沙,先放铁锅里炒,等沙子炒热乎了,将已经晒干的瓜子倒入快炒。说起来,这可是一个技术活,火不能太大,炒的速度也有讲究,稍不留神,就会炒糊。这可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必备的瓜子,一旦炒糊了,若是有一个嘴巴里说点不好听的,会在年初一就开始影响你的好心情,所以,每一家的主妇们在这一天都会使出自己的全部本事。

                                扫尘

      为了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过春节,也为了展现出一片新气象,苏北农村有扫尘的习俗。意思是扫去陈年的尘埃,去除污浊晦气,给来年带来好运气。人们一般选择在农历大寒节气后开始扫尘。俗话说,进入大寒节气,做事百无禁忌。扫尘一般选择晴好天气,将家具、衣服、被褥搬到室外,用高粱扫帚或鸡毛毯将屋里面天花上、墙壁上的尘土扫干净,然后放点草在屋中间地上,点上一把火燃烧干草。此做法一是预示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二是火和烟向上一冲,可以使屋面尘土落到地面,从科学来讲,其实也算是一种消毒方式罢了。

                              送灶神

      每年腊月二十四夜晚,在射阳有送灶神的习俗。

送灶神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五点钟后。送灶前先要在筷笼子里面放足筷子,一是因为灶神爷是按每双筷子数上报每户人口的,筷子多,说明人丁兴旺;二是祈求灶神爷按人口数放足粮草,保证来年农田五谷丰盛,人们穿吃有余。

送灶时要用芦柴蔑子编织一个灶马,灶马头上昂,尾下摆。送灶时点燃香烛,烧好一碗圆子茶(汤圆),虔诚地摆放在灶头,用五张黄元纸,上面放上灶马和剥下来的旧灶神像,再抓上一点米、盐、茶叶,这是让灶神爷骑马上西天沿途食用的,然后用火点起黄元纸,放在锅塘中燃烧,再燃放鞭炮,以示欢送。最后对着灶神三拜九叩,祈求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年保平安”,保佑人们过上和谐,美满,幸福的生活。

                                祭祖

  对于我们家来说每年的小三十(也有在除夕吃完午饭的时候)的祭祖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所以每年都会选择小三十去太爷爷的坟上送点压岁钱(烧纸钱)。

    这一天老张家的三房男丁基本到齐,沿着大包围一直往西走,到了了太爷爷的坟上,一番虔诚的祷告后就开始烧纸钱了,一边烧嘴里还一边祈祷保佑来年发财什么的。

  幼学前只是太爷一个坟,后来要祭拜的坟也越来越多了。

                            贴春联

    为避邪祁福,人们要在除夕这天贴春联。除夕人们在主屋(堂屋)、厨房、房门上都要贴上对联、横批、门楣(又称挂落)。这天呢,我都会跑到大妈家,因为每年贴春联时大妈都会给我家做一份浆糊,用面做的浆糊闻起来还很香,以至于有一年我偷偷的喝了一口。

    贴之前先要把去年贴的旧春联给撕去,因为每年都是用浆糊贴的,所以每年这个时候撕都很难撕,这个时候我一边撕嘴里一边讲明年再也不用浆糊贴春联了,可望着边上新打的浆糊不禁摇了摇头。

  春联贴好了,这个时候门还不能关,要等着吃完晚饭,放了关门鞭才能关门,这时家里大人就会告诉孩子们,不要乱跑了,说话要挑吉祥话说。

                    放烟花、看春晚

  终于等到放烟花的节目了,四叔四婶带着小妹吃完晚饭也过来了,因为我喜欢放烟花所以父亲每年都会买些烟花来,加上大伯家也在隔壁,几家凑在一起的烟花数量还不少。记忆里有年点芯子时火焰喷到了手上,烫了个大水泡。烟花最美的时刻就是它绽放的时刻,只是时光很短暂!

    那时候没有手机,大家一起坐在大伯家二楼看春晚,印象中最深的节目是赵本山的小品、冯巩的我想死你们啦、还有黄大锤(八十、八十)、超生游击队等。

    孩子就是孩子,每年都想着能等到十二点和春晚的主持人一起倒数,可每年都熬不住,在噼里啪啦的关门鞭炮声中安然入睡!即便窗外不时的想起邻居家的鞭炮声。

就这样: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迎来了农历新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