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第2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即冉雍,字仲弓。“冉氏三贤”之一。“孔门四科”中,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之一,“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曾高度赞扬他说:“雍也可使南面”。意思就是冉雍可以胜任卿大夫之职,率领百官造福一方。
冉雍家庭以游牧为生,父亲冉离是个品行不好的人,所以很是自卑。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曾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开导说:“耕牛虽然不能用来祭祀山神,但是,它生的孩子,如果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山神是不会嫌弃它的。”
孔子的意思就是:虽然你父亲品行不端,但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同样会得到社会认可的。
后来冉雍放下包袱,勤奋学习,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季氏宰,上任之前,冉雍很开心地向孔子透露了这个消息,并请教孔子为政之道,所以才有了本文内容。
冉雍任职期间,他“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季氏对他“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不久后辞去这一职,重新回到孔子身边。
“冉氏三贤”中,冉雍排行第二,老大叫冉耕,字伯牛,也是以“德行”见长,后因染上重病,英年早逝。
老三冉求是仲弓同父异母弟弟,多才多艺,以“政事”见长。
宰:会意字。从宀( mián),从辛。“宀”表屋子。辛本义指刑刀,这里表示奴隶,罪人。本义:充当家奴的罪人。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能在屋里劳作的罪人一般都是手工艺匠人,有较专业的技术,由此引申出主管、主持等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周礼》有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内宰、里宰。
春秋时期,卿大夫的总管和封地的长官,都称宰。如季府的总管叫季氏宰,其封地的长官叫费宰。
“宰”又特指“宰相”,即百官的头目。
古代宰杀牲畜一般由主管奴仆操持,所以“宰”又被引申为屠宰、宰杀、割肉等义。又由此引申为分割或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如“宰客”。
司:指事字。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
司是“后”的镜像,“后”有帝王之意。所以司的本义为:职掌、主管。后延伸为承担、行政部门等意。
赦:宽免罪过的意思。
过:形声。字从辵(chuò),从呙(guā),呙亦声。“呙”为“涡”省。“辵”与“呙”联合起来表示“走出漩涡”。本义:走出漩涡,脱离缠绕。
本文中的“过”是过错的意思。
举:会意字,从手从舆(与)。原意为双手托物。这里是举荐,推举的意思。
舍:从亼(ji屋顶)从屮(cao柱子)从口(基石)。意为临时居所,给人临时歇息之意。
舍还有“安置”、“安顿”之意。本文的“舍”即为此意。
舍也有“放过”的意思,如“不舍昼夜”等。也有舍弃的意思。
诸:语气词。
全文理解为:
冉雍担任季府总管,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先建立各个部门,让他们各司其职。如果他们犯了小错误,能赦免就赦免。举荐提拔有突出能力的人”。冉雍又问:“怎么知道他是贤才然后举荐他呢?”孔子说:“当然是举荐你所了解的人,你不了解的人,你怎么安置他们呢?”
一个好领导,不必“事必躬亲”,选拔、用好人才就可以了。诸葛亮很勤政,但没有培养选拔出好人才,最后劳累而死,为后人所诟病。
《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
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此亡国之风也!”。
如果说“先有司”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事事苛察,求全责备,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
在选拔人才方面,一定要多察看、多了解。糊里糊涂地举荐任用人才,将后患无穷。
丙吉问牛
丙(邴)姓和朱(邾)姓一样,都是以地名为姓,但丙姓却是稀有姓氏,全国排名一千名之后。
丙姓有个名人叫丙吉,西汉名丞,“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他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他十分体恤百姓,而且刚正不阿,流芳千古。
丙吉担任西汉宣帝丞相时,有一天,他乘车入市,路过一群殴现场。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好多死伤的人。他没停车,也没问,就走过去了。
他的属下觉得很奇怪,不久,他们遇到了一个人在赶牛。牛吐着舌头直喘气。他忙命人停车,吩咐属下:“去问问牛主,这牛走了多少路了?为什么喘成这样?”
他的属下很生气:“丞相!刚才路上死伤了那么多人,您都没停车。如今,不过是牛喘得厉害一点,您就命人去问。是不是您认为牛喘比人命还重要?”
丙吉神色严肃地说:“地方上有人死伤,是地方官的职责。这件事应该由京兆尹负责处理。现在,才是春天,牛却喘成这样。如果,它是走了远路,还没关系。若它走得不远,就有这样的现象。我怕也许是天候失调,春行夏令。
天候失调,连带影响收成,攸关百姓的生计。这正是我作为丞相最该关心的事!怎能不问呢?我关心的,并不是这一只牛,而是天下苍生呀!”
丙吉问牛不问人的典故告诉我们: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领导只要抓好重点就行,没必要管得太宽。
丙吉不但关心百姓疾苦,还非常宽厚仁爱。丙吉还只是一个典狱官的时候,有一次,一群官兵来到监狱门口大喊开门,丙吉隔着门问:“是谁?有什么事?”,“我是宫中的内侍。陛下欠安。望气者报,长安狱中有天子气。陛下命我带领侍卫,把狱中的囚犯不论罪过大小,一律杀光。”
以前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除了自己,别处还有天子气,那不表示有人会把皇位夺去了吗?所以一听说长安狱中有这种情况,汉武帝就下了这一道残忍的命令。
不料,典狱官丙吉竟然抗命,拒不开门:“皇曾孙在狱中,一般人无辜被杀,都上干天和,我怎能让你们进来把皇曾孙杀了?”
皇曾孙刘询(后改名刘病已)被投进监狱,是因为他原本已被汉武帝立为太子的祖父刘据,被江充(西汉奸臣)诬告诅咒父皇。
汉武帝听信了诬告,太子无法辩白以证明无辜,一怒起兵斩了江充。因此更无法自明,兵败悲愤自杀。
刘询因此受到牵累,一生下来就坐了牢。丙吉心中不忍又不平,所以对他特别照顾。他听说皇帝要把天牢中的犯人杀光,深恐皇曾孙也遭毒手,所以死也不肯开门。
为了防范越狱,监狱的门是铁铸的,又厚又重。不从里面打开,外面的人想进去,是非常难的。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夜。内侍无法交差,只好回去告状。
这一状,倒把汉武帝这个糊涂的曾祖父告醒了。他毕竟还不是昏君,觉得自己以有干天和的方式来求病好,的确不妥。所以,不但取消了屠杀令,还大赦了天下。丙吉在不知不觉中,救了不少人。
不过,谁也没想到,天子气之说还真信而有征!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儿子早逝,权臣霍光拥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海昏候)为帝,不久就被罢免,于是这位在天牢里长大的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汉宣帝)。
他在监狱中没人闻问。当上了皇帝,却有一大堆人来表功,求赏赐。皇帝要丙吉审核有功人士的名单。
丙吉把别人都列上了,只有自己,一字不提。皇帝因此更尊敬他,认为他仁厚而贤能,封他为博阳侯。
正当封拜,他却病危了。皇帝很伤心,都准备下诏为他办后事了。太子太傅说:“博阳侯绝不会死的!他的德行,上天还没有报答。怎么会让他就这样死了呢?”
果然,他几度病危,到最后终于化险为夷。五年后,皇帝任命他为丞相,治理国家。在他们君臣共同努力下,天下太平,社会稳定,那段时期被称为“昭宣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