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分享:读书少?读书慢?怎么解决?有什么好的方法?(太赞了)

今天的文章,来自齐帆齐老师年度写作营唐安才女关于怎样读书的分享,你能想到的关于读书的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值得一看。


唐安才女在社群里分享,没有逐字稿,但是分享了上5000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足见其阅读广泛知识丰富,佩服佩服。


下面,我将她的分享整理成一篇文章,其中穿插一些我的个人感悟,希望对大家今后的读书之路能够有所助力。



一、明确阅读目的


1.要明确自己看书的目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以来,书籍太多太多,市面上的新书也是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选择?


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目的的问题,明确了阅读目的就不成问题了。


在看书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心灵愉悦?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阅读目的不一样,那么用到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2.要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


唐安老师分享:比如说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心灵愉悦,那么,如果你觉得爱情话题能让你愉悦,就去看言情类的书,不管是张爱玲还是亦舒,总有一位师太的故事能让你愉悦。


如果你是为了打发时间,那就更简单了,看啥都行,只要能看得下去就可以。比如快节奏的网文,不需要动脑筋,一点阅读门槛都没有,跟刷抖音一样,不知不觉就可以看好几个小时。


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可以有选择有系统地去看看某一类的书籍。唐安老师自己现身说法,她喜欢了解古代的社会风俗,于是专门挑风俗史类的书籍来看。



二、战胜心理障碍


1.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目攀比


有同学问:有哪些好书可以推荐?


唐安老师答:世间好书千千万,但是只有“与你有关,对你有用”的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书。


这个回答很巧妙,我非常赞同,任何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唐安老师举例,图片里的书是很好的中医学书籍,但她当下想了解的是古代社会风俗,那这本书现阶段可能就不适合她,反而容易成为负担。


四书五经也是经典好书,但若我们此刻对民国文化感兴趣,书里的知识就容易和自身的阅读目的南辕北辙。


所谓的好书,一定是跟你当下阅读目的匹配度最高的书。



2.不用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知识


文史哲领域,比起年轻的畅销书,一定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典书籍,才是真的好书。


比如你要了解心理学,荣格的书,一定比武志红的书权威。所以,如果我们要建立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体系,优先考虑的,也一定不是看武志红的书。


首先,我们可以去查一下心理学领域的顶尖大牛都有哪些,心理学领域经典的权威书籍都有哪些。那些书,很可能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必读书目。


唐安老师分享:再不济,《梦的解析》总得读一读吧,不能上来就武志红,张德芬。畅销书很好,但可能没有办法帮我们建立知识体系。


“知识”是一个比较严肃而端庄的词汇,它往往跟流行、畅销不挂钩。


唐安老师说,武志红他的很多书,都是借鉴了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大师的观点。我想,大概就是把一个知识点掰开揉碎了喂给我们,知识密度高的,还得是那些经典书目和概念源头,后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


还有,有的同学看书慢是因为逐字阅读,其实这个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是诗仙李白的诗,也并非每一首都是精品。


唐安老师举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像上面这首诗,即便是我们熟知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写的,也没有哪一句让我们觉得错过了会扼腕叹息,悔不当初的。


李白的作品尚且如此,何况其余的“凡夫俗子”……听到这,我才明白怪不得看书有“一目十行”这一说了,该忽略的内容就应该忽略,作为读者一点也不用怂啊哈哈。


对于看小说,唐安老师觉得,主要关注以下几点:时间、地点、人物……把这几个关键信息抓住,基本就抓住了故事的命脉。


至于像“的、地”前面的内容,你直接扔在地上踩,也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哈哈)。


唐安老师举例:


比如下面这两句话:
“端午节小青在书房勾引许仙。”
“漫天都是雄黄酒的端午节,打扮的妖娆多姿的小青在白家的书房勾引朝三暮四的许仙。”


把“的”字前面的内容去掉,真的不影响你了解故事的走向和主人公的动向。


对于看工具书,唐安老师觉得,就当我们初高中时的政治书读准没错。


基本上,大标题、小标题都是必考内容,小标题下第一段,是考试重点。


也就是说,作者通常会采取“总——分”的行文方式,他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举例或者陈述加以说明。如果你一看就懂了,那后面就可以不用仔细看了。


唐安老师调侃说,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工具书,大多都可以扔了,不用看了(话糙理不糙啊~哈哈)。



3.不要觉得你的理解和作者写书时的想法不一致就是错的


对于这个问题,一本书,可能真的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真的无须太过担心。


唐安老师举例:不是有个新闻么,某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是摘取的一位作家的文章,然后让那位作家去做阅读理解题,结果他得了零分,直接看到题就懵圈的状态哈哈。


还有,像现在很多红学家,各种奇怪解读《红楼梦》,曹雪芹要是能“醒来”,看到那些红学解读,大概率也会懵了。


工具书也是一样的,比如心理学,有各种流派,都是各种角度分析心理,然后给大家一种走出来的方式。


A和B可能是两种明显存在心理冲突的心理学流派,可是呢,A是对的,B可能也没错。每个作者写的,都是他们的认知上限。


工具书,很多时候就是用来打破读者身上某些卡点的,往往兼具时效性和专业性。



三、快读多遍


1.开始看书前,先把自己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的知识点列出来


最后,唐安老师分享了大家最关注的“快速阅读法”,这个方法真新颖,简直颠覆了我的读书观。


开始看书前,先把自己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解决的知识卡点和疑问列出来。


唐安老师拿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来举例。她根据这本书的书名和目录,列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说的“亲密关系”和我所理解的亲密关系是不是一回事
②这本书所讲的亲密关系,具体有哪些
③我了解了这本书里讲的亲密关系,对于我的生活有什么用处


这就相当于带着问题找答案,也是带着阅读目的去看书,真正走进书籍创作者的内心,深度对话和链接。


看书时,眼睛就去扫描书里的内容,有答案相关的就暂停,细看;没有的,直接先略过……然后呢,把答案关键词,以及书本相对应的页码标记在问题后面。


听到这我觉得唐安老师不愧是才女,这种方法太具有可操作性了。


我记得我在看《次第花开》这本书时,因为是涉及佛教一些知识的,很多我都看不懂,结果正因为如此,一度看不下去。这就是太过注重细节,没有带着阅读目的养成快速看书的那种习惯。


还有对于一些工具书,真正能对于我们有启发的知识点,其实非常非常有限,这时候带着问题找答案,或许才是更好的方式。


唐安老师接着说:等我把答案都找完了,觉得这本书还有可读的地方,那么我们再列出新的问题,再读一遍。这个步骤可以不停循环,直到把这本书读到“无字”。


也就是,读到你觉得再也不需要它为止。然后呢,我们再专门抽一个时间,把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答案都整合,这就是你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全面的知识体系。


不管你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也好,还是为了写文章也好,这样读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你把一本书读三遍五遍,还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肯定是不重要的、不精彩的。如果是重要的,作者会努力写得精彩,努力写得看起来非常有用。


2.要学会放弃,及时止损


书籍太多了,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书不容易,一个是真的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另一个是,也许有些书和我们的缘分还没到。


唐安老师举例,比如《史记》的原著,文言文不行的根本看不懂,那还是麻溜地放弃了好,找个白话文版本的看看就行。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在网上买了很多很多书,买回来之后我发现书的内容质量实际上不行,但由于心疼钱,也还是硬着头皮去看。以后不会了,这样浪费我的时间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呐。


有些书,看不懂的就是缘分没到,看了也是囫囵吞枣,书海拾贝,只捡自己有感悟的,对自己心灵有敲打的……有些书,你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讲啥的,那也没有花太多时间阅读的必要了。


最后老师总结,无论看什么书,你自己心里要有数,要知道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真的不能再问,“读书到底是有目的的去读,还是为了读书而读呢”这种问题了。


对于一艘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所有方向都逆风。你要是没有目的,肯定是看热闹一样的,要么没有阅读动力,要么过目即忘,最终,都会走向放弃。


非常赞同老师走心的分享,最后这里我联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习惯之一——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就是要我们紧盯着目标去行动,先想一下自己做某件事的目的,然后在脑海里酝酿该怎么样去做,过程中间排除诸多干扰因素,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下次翻开一本书前,你可以事先思考一下:我要看书了,我想得到什么?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思考:这儿重要吗?可不可以跳过?对我有触动吗?精彩的部分在哪儿?


就像爬山摘花或者寻觅凉亭,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作者会在哪里等我们,给我们设置的惊喜又会在哪个地方盛开呢?


考验我们眼睛的时候到了。


以上,谢谢才女老师的分享,谢谢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心分享:读书少?读书慢?怎么解决?有什么好的方法?(太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