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明朝宗室的最后十八年

                                                      思衣谷

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顾诚先生,是明清史专家,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其中《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所谓南明,存在时间为1644年-1662年,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而在这部厚重的《南明史》中,我们知道作者是从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非帝皇朱家的衰落历史,另外也强调了在明代最后的十八年里,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斗争为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内部矛盾多,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的力量。

另外,虽然本书的论点,是作者本质为南明为演义的一方,而清朝是反派的。但可没有恶意说清朝的坏话,而是客观说到了清朝满洲利用明朝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这也侧面说明了农民起义为何失败的原因之一了。另外,作者也较客观地说明了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沿海迁界政策等引起了国内政局、民生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本书中,作者就是以为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已经占领北京,但后来为何有被清军轻易入关?作者就在第一章中就详细说明了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政治上策略的失误:作为新政权很多根基都没有打好基础,李自成就一方面采取了部分办法招徕官绅,另外一方面又大范围地以追赃助饷打击这个阶层。作为精英阶层的官绅自然不会团结新领导层的。换言之就是作者认为的那样: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而在军事上的失误就是李自成缺乏战略眼光。此外该章节中,作者也分析了该时期的重要战役山海关战役的意义:大顺军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清廷入主中原迈进一大步;以吴三桂为首的汉族官绅成为拥清派。

然后在第二章,就谈到了弘光朝廷的建立。我们知道虽然大明的帝都被占领后,事实上在南方还有处于明政府管辖的地方的,如南京。于是大势所趋,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之后,作者在这章节不仅说明了关于四镇的来历,也说到了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这里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 弘光朝廷的官绅有着自私的,勾心斗角,想偏安一隅的目光短浅思想,不能认清局势,于是作者批判道“弘光朝廷的官绅没有一个安邦定国之材。”是十分中肯的。接着,第三章就讲到了弘光朝廷以"借虏平寇"为基本国策,如此却激发了统治集团腐败昏庸、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意图偏安,军阀割据内讧等使内外矛盾进一步加深,加速了明朝势力的瓦解。如1644年夏秋,河南成为了明、清、顺三方争夺的焦点之一,也说明了当时的局势多势力的,是混战的,也说明了明朝势力的不断被瓦解。正如作者所言,此书的重点是着浓墨于抗清势力的肯定,以及农民起义反抗精神的研究。于是从作者说到大顺余部即使联明抗清后都是尊称李自成为先帝,就可是作者是那么肯定农民起义的势力和反抗精神的,因此推进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四章说到了南明时代下,明、清、顺三股势力中,首先挂掉的是大顺政权了。这里是以李自成的牺牲标志着大顺政权的最终覆灭,后来的大顺军余部从此在联明抗清斗争中解开了新篇章。第五章就谈到了朱由崧弘光朝廷的瓦解的原因,其中以三大案件“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都是可以串联地说明了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政治背景,因为他是无能的,是昏庸荒淫的君主,自然造成了为弘光朝廷的覆灭,也加速了南明的瓦解。

来到第六章,即使作者有力说明了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是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告诉我们,明朝最后还是被清朝所取代的,但从非政治的人性的角度而言,作者也有力都批判了推行的民族政策引起了国内政局大动荡。也是作者在该章的第二节就说到了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的历史事实,如举了清朝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说到了他自己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也举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例子,说明了清朝滥杀无辜的罪证,说明了多尔衮进关之初的暴政。

而继而在第三节,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就赤裸裸地体现了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反人道的。另外还还有八旗子弟的圈地和投充的掠夺方式也是体现了一种民族利己主义的新秩序。还有就是刑法上,清朝那雷厉风行的拘捕逃人的政策是造成一些列社会问题的,如作者也拿出了史料,如魏裔介的著作《哀流民歌》就是真实反映了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由此,作者得出的历史客观论调就是:尽管清朝标榜“满汉一体”,事实上是以征服者自居,奉行崇满歧汉政策,其中严惩逃人政策就是活生生最直接的例子。

来到第七章就继续讲到了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如就有见到浙江人刘宗周,另外太湖中的义军吴日生等人,还有英霍山区的看清斗争,以及皖南、陕西等地都陆续出现了抗清运动。

第八章就是继续讲到了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这里说到南明的另外一个以唐王朱聿键为首的隆武政权,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虽然他采取了联寇抗清政策,以及处理内部关系,就采用了“清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但还是失败而告终,其中,作者也从唐王朱聿键与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说明了南明内战斗争的剧烈。同时作者也尤为地举了朱聿键不给力的官绅郑芝龙兄弟的跋扈,造成反抗的失败,这里说明了君臣一心才是好的政权发展关系。

另外第十章就讲到了大顺军联明抗清,其中谈到了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的原因。第十一章就谈到大西军孙可望等经营云南的情况,这里尤为地歌颂了孙可望在云南地区注意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绩,如政权策略上是“共扶明后,恢复江山”,而经济方面,实行合理的天赋政策,他还保护民间交易,对井盐也规范管理;军事上也严肃军纪,加强训练,改善军需;社会治安上管理得有了“熙皞之风”宗教上也体现了团价民族的管理手段,这些都说明虽然结局是失败的,但过程在团结少数民族的举措上,是得到了历史的肯定的,也为后来的政权关于少数民族的管理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之后就谈到了郑成功的事迹了。如第十二章就说到了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随后在第十三章也继续讲到永历朝廷的建立,其中说到了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最终朱由榔内斗胜利,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大以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为首的在广东的抗清活动,充分体现了岭南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而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当然我们知道郑成功的存在是南明历史最为骄傲的存在,但如在第十九章,我们知道了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其中的内斗中不仅说到了楚党和吴党,也说到所谓的五虎:袁彭年(虎头)、刘湘客(虎皮)、丁时魁(虎尾)、金堡(虎牙)、蒙正发(虎爪),接着就是永历朝廷如何“打虎”的。

而在第二十章说到了清军攻占桂林、广州,如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但这个时候永历朝廷的还存在播迁到南宁。此后作者页继续从其他势力说明反抗清朝的军事运动,如大西军的联明抗清,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而在第二十四章清廷好继续反汉族的政策,那就是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另外在第二十七章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部分,也说到了孙可望叛降后的永历政局,就说到了孙可望叛变后,由于刘文秀和李定国存在不同的政见,甚至不和,最后在孙可望叛降后动荡后,再一次发生内部的不和动荡,自然是在继续加速了永历朝廷的覆灭。

来到第二十九章,就是讲到了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其中郑成功的南京战役,在作者看来是正义的,如果占领南京成功是在政治上和军事占先机的。但事实郑成功的南京战役是失败的,而作者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是有轻敌,导致清军能够扬长避短,还有就是郑成功部下存在海盗遗风。当然之后郑成功退出长江,仍不失为明清之际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三十章就见到了永历朝廷的覆亡,就说到了永历帝流亡缅甸,也说到了清方对西南明军的剿抚政策,以及揭露了清军入滇后荼毒百姓的劣迹。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永历帝流亡到缅甸就没事了,要知道当时的狼子野心的清朝,是不会放过后患的,于是对缅甸施加压力和“咒水之难”,最后于1662年清朝就将永历帝俘杀了。

而在第三十一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部分,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及经营台湾部分自然是要看的,但这里作者更为有亮点的是揭露了清廷的沿海迁界政策是阻碍了经济发展的,作者分析有四危害:界外弃为灌莽、迁民颠沛流离、清政府赋税收入的减少和百姓的摊赔、对外贸易停顿。最后的第三十二章就是说到了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正如开头那样说的那样,顾诚先生的这部《南明史》,不仅是以明朝宗室的最后十八年的发展作为主线,但同时我们在主线之外,我们还可以读到了作者深入浅出的客观的历史理论,那就是铁一般的证据说明了在南明历史的18年乃至20年里,那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反抗清军征服的势力,是那么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啊,自然那是关于国破气节还在的反抗精神。更为有亮点的是,作者也较客观地说明了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沿海迁界政策引起了国内政局、民生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明史》:明朝宗室的最后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