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丨不过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已

杨讷先生的历史著作集共有四册,它们分别是《刘基事迹考》、《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元代白莲教研究》和《丘处机“一言止杀”考》。电影《止杀令》中的故事就与上述第四册有关。总的来看,杨讷先生的史学著述有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荒僻之地,冷清得很。

蒙元帝国的崛起相当迅疾,不过用了祖孙三代人的时间,就将蒙古汗国的疆域极大地拓展了。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登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逐出中原。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到1402年才去掉大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

如果从忽必烈登汗位(1260年)算起,到元顺帝被赶出大都(1368年),元朝历十一帝总共108年。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而元朝主持中原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位也有35年之久。所以元朝的108年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为忽必烈时期(1260---1294),他一人统治了三十五年。中期从忽必烈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即位(1295年)算起,中间历经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四个皇帝,到文宗去世(1332年),共是六个皇帝,他们合起来统治了三十八年。后期是元顺帝统治时期,即从1333年到1368年,又是一个人统治了三十五年。从上述简单的元代时间表整体来看,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之外,中间有三十八年的时间换了六个皇帝,这其中还没有算另外两个短命皇帝。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在这三十八年间,元代的皇帝执政时间平均下来并不长,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三十八年间帝位并不稳定。在你争我夺的帝位之争的背后,被荒废的只能是国政。

到了元顺帝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也绝非一日之寒早就。元顺帝尽管汲汲营营,也无力回天了。纵观历史中的末代帝王,也都并非个个是无能之辈,但一个朝代的末路,往往是历史的惯性积重难返。


在中国历史中,蒙古人作为征服者入主中原腹地的时间不过百余年,这样短的时间对于中国历史浩瀚的时间长度来讲,很容易处于一个被忽略的角落里。从某些叙述角度来看,中国历史更愿意将中原文化的同化作用放置在蒙古征服史的过程中。蒙古人作为征服者进入中国历史中并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其中的化解还依赖更多的事实与时间。中国历史对于蒙古征服历史的视角主要投向中原腹地,但我们也确切的知道,中原这一片土地只是蒙古帝国疆域中位于南方的一隅而已。如果只是从《元史》去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那是片面的。在梅天穆写就的《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蒙古帝国史研究的相关文献所使用语言的绝对数量上,从这些多语言文献的数量上看,最重要的也许是中文和波斯文,但也包括蒙古文、俄文、古斯拉夫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古法文、日文、意大利文、亚美尼亚文、格鲁吉亚文、回鹘文和藏文等。没有人能够全部掌握这些语言。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得知,蒙古帝国的历史并非只有二十四史中《元史》讲述的那些。对于蒙古帝国的历史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书中得以一窥,它们分别是李志常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和志费尼的《史集》,当然还有脱脱编撰的《蒙古秘史》。如果探讨原始文本的话,《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用中文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是用意大利语撰写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是用阿拉伯语撰写。《蒙古秘史》是用蒙语撰写的。这几本书可以说是为数不多有关蒙古帝国见证者所留下的现场描述。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记述了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历史,也站在各自的视角和眼界上讲述了所见所闻。阅读这些由不同的语言记录的同一段历史,有助于让今天的我们认识到历史构成的复杂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已有、已知的历史讲述之中还存在着其他人讲述的历史。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或许发现对于世界的认识,不仅需要有自己的观察,也需要其他人的探索。如果只是将自己的历史先入为主的认定为“全部历史”,那么就会因自己的狭隘失掉有可能看到的更大世界。

在《刘基事迹考》一书中,刘基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踏上仕途,此后刘基在顺帝一朝为官虽小,但也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曾经入仕元朝的刘基,在奔赴应天时,大概还不曾预料到这二十年的仕途经历,会给他在明朝的仕途抹上一层阴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元朝的成败兴亡,给谁的借鉴最多呢?我想,这个最合适的人选一定是朱元璋。

有人说元朝的“君权”与“相权”之争是元朝国政破败的原因之一。不过从明史中看,朱元璋一定对此有深刻的理解。明朝承元制,但朱元璋在帝位稳当后,为“君权”和“相权”而作的制度设计可谓未雨绸缪。前一代元朝的“相权”往事犹在眼前,朱元璋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解决这个问题。左右丞相变成了内阁首辅。明朝的皇帝自永乐帝之后多不堪大用,可是这个帝国却屹立不倒,在中枢政治的制度设计上不可谓不强。满人入关后,又承明制,内阁摇身一变成为军机处。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清帝国的中枢才被迫由总理衙门一肩承担。这一段闲话与本文主旨无关,仅当闲言碎语看。

历史的演进嬗变并非全是推倒旧的,在继承与鼎革之际,前朝的影子总是或多或少的留在新朝的身后,想甩也甩不掉。阅读历史不是为了明白谁对谁错,这一点像是人的爱情。每一个人未必在爱发生的时候明白什么是爱,大多数人常常是爱过之后才理解到自己爱的是什么。在过后的回忆中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爱到底是何模样?但再也找不回第一次遇到的那个人。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698丨不过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