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的王维成为佛门俗家弟子

    唐开元十七年(729),王维在妻子翠儿亡故后,离开淇上,回到长安。

    此时,二弟王缙已经入朝为官,早将母亲崔氏及弟妹,从老家接到长安定居。

    崔氏见王维体态消瘦、面容憔悴,且孤身一人,便预感到了不详:“维儿,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翠儿呢?”

    其实,翠儿怀孕,崔氏是知道的,此时,只是不忍细问。

    崔氏话音未落,王维早已哭倒在地,一边给母亲磕头,一边哭泣道:“娘,翠儿、翠儿再也回不来了......”

    崔氏想忍,却没有忍住,眼眶早已湿润。


    听完叙述,崔氏抹干眼泪,即刻起身去佛堂,在菩萨像前,沐手敬香,然后,再端坐蒲团,为翠儿祈福......

    随后跟来的王维,也盘膝坐在旁边,为翠儿,以及夭折的胎儿,祈福......

    过了许久,崔氏才缓缓道:“维儿啊,一切世相,皆为尘缘,缘来则聚,缘去则散。不可不求,也不可强求。你与翠儿,夫妻一场,只要问心无愧,缘散又有何悲?”

    王维此刻,尽管心若枯井,想到翠儿,仍不免悲戚:“娘——”

    崔氏微微张了一下目:“维儿莫要执着。人生无常,来去自由,只要心体无滞,便是般若。”

    “娘,我——”

    “娘知道,吾儿心苦。唉,你与翠儿,尤其是腹中胎儿,恰如彼岸花,花叶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彼岸花?”王维默然,泪如雨下......


    唐开元、天宝年间,是禅宗大盛时期。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

    二十多年后,王维在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禅师,即大照普寂禅师。

    普寂(651——739)禅师,本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幼年即修学经律。后到当阳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神秀被召赴洛阳,代师统其僧众。开元初,往嵩州嵩阳寺,阐扬禅法。后被召到长安,王公大臣竞来礼谒。卒年八十九,谥“大照禅师”。

    王维的母亲崔氏,皈依于大照普寂禅师门下,虔诚修行三十余年。

    据说,王维出生时,母亲崔氏梦见维摩诘菩萨入室,故为长子起名王维,字摩诘。名与字合起来连读,就是“维摩诘”。 这是“洁净、没有染垢”的在家菩萨的意思。

    因为丈夫身体不好,崔氏每天在家供佛祈福。

    王维耳濡目染,佛缘的种子,早已在其内心,深埋萌发。

    王维九岁时,父亲突然离世,便倍受母亲崔氏怜爱,并被寄予厚望。


    何为“彼岸花”?

    “彼岸花”的梵文别名,叫做"曼珠沙华",是来自于《法华经》中梵语"摩诃曼珠沙华"的音译。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是天降吉兆“四华”(曼珠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之一。

    佛典中说:见此花者,恶自去除。

    据说,“彼岸花”有两种颜色。

    红色彼岸花,被称为“曼珠沙华”,意为:无尽的永生,灭世的前兆,彼岸的召唤。

    白色彼岸花,被称为“曼陀罗华”,意为:无尽的思念,绝望的爱情,天堂的来信。

    更奇的是,彼岸花,“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生生相错,世世永不相见”。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

    王维清楚记得,有歌儿这样唱道:“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

    人生便是苦。


    相传从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

    上天规定呢,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

    似乎是心有灵犀,他们隔空“心心相惜,互相倾慕”。终于有一天,他们不顾上天的规定,偷偷相见。

    这一见,石破天惊:

    岸,发现“彼,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

    彼,发现“岸,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

    这一面,一见钟情,他们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结果,“悲剧”早已注定。

    因为违反“天条”,他和她,受到了无情的“惩罚”:被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

    有人或许以为:花和叶,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啊。

    善良的人们啊,这是无法想象得到“无情”至极!

    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花与叶,注定此生“无法相见”。

    ......

    佛堂里,崔氏平静地叙述着,王维早已泪流满面。


    《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陀罗华与曼陀罗不同)、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艳似火。

    佛仔细观看,只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

    佛沉吟半晌,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

    佛捧着花,感慨道:“前世,你们相恋,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既然有天庭的诅咒,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唉,我却不能帮你们,解开这狠毒的咒语。罢罢,我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里,花开遍野吧”。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忘川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携带的这株红花。

    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却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

    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开呢?好花,好花呀。

    佛将这花种在彼岸,叫它“曼陀罗华”,又因其在彼岸,也叫它“彼岸花”。

    可是,佛不知道,他在忘川河上,被河水褪掉的红色,滴在了水里,终日悲泣不断,令人闻之哀伤。

    地藏菩萨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罗华已生,便来到河边,拿出一粒种子丢进河里,不一会,一朵红艳更胜之前的花朵,从水中生出,娇艳无比。

    地藏菩萨将它捧到手里,感叹道:你脱身而去,得大自在,为何要把这无边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无边的地狱里呢?我便让你做个接引使者,指引后来的人们,走向轮回。彼岸已有“曼陀罗华”,就叫你“曼珠沙华”吧。

    从此,茫茫天地间,就有了两种颜色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个长在彼岸,一个生在忘川河边。


    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前可奈何?

    王维的泪早已流干:难道,翠儿,还有我那未曾谋面的儿,也是这样,随着这凄美的花朵,走向幽冥之狱的吗?

    那一地的赤红,如血,美丽,妖艳......只是,太无情!

    据说,忘川河旁的奈何桥边,人闻着花香,就会想起前世的自己。

    母亲崔氏平静地说:春分前后三天,秋分前后三天,彼岸花会非常准时地盛开。前者称为“春彼岸”,后者称为“秋彼岸”。

    同样是代表死亡,一个寓意“新生”,另一个表示“堕落”。所以说,地狱与天堂,仅有“一线之隔”。

    红色彼岸花,盛开于地狱;白色彼岸花,绽放于天堂。

    善与恶,也在“一念之间”。

    王维默默颔首,凄然领悟......


    红色的彼岸花,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

    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唐代,被称作“无义草”、“龙爪花”。民间有许多关于“彼岸花”的传说。

    彼岸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由于它生长的地方,大多在田间小道、河边步道和墓地丛林,与埋葬死者的地方有所牵连,所以,中国民间别名为“死人花”……

    据说,在日本,彼岸花被称作“恶魔的温柔”。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此为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此路上,给离开人界的冤魂们,一个指引和安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乏神话传说。

    我们不妨,陪王维来听听。

    彼岸花被认为,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

    相传,过了鬼门关,便有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彼岸花。

    路的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

    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

    据说,路人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总是驻足,回望“烟火人间”最后一眼,多有不忍。

    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记载着人的“前世、今生、来世”。

    有诗曰:今生已知前生事,三生石上留姓氏。不知来生她是谁,饮汤便忘三生事。

    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始终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

    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据说,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下一世的轮回。

    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会随这碗孟婆汤入肚,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即便相见,也不识。

    据说啊,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

    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爱。

    孟婆有心,将人们的这些泪,一滴一滴地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奈何桥头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愁,干干净净地“离开”。

    当然啦,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路走来,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

    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

    千年之中,在河水中沉浮的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却看不见你。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王维还听母亲崔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天下有两个很相爱的人,幸福无比。

    可是有一年,男人在外出时不幸遇难。

    他来到忘川河边,看见满眼的血红,心里哀伤无比,痛哭道:“我不要轮回,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还在家里等我。”

    喝下忘情汤前,他问孟婆:我与妻子幸福无比,为何最后这汤,独要人忘情?

    孟婆笑而不语,只是催他快喝。

    男人呆呆地看着汤,发誓道:“人都说忘情,即便喝了汤,我也偏不忘。轮回后,我要去找我的妻子。”然后,一饮而尽。

    且说阳间,那男人的妻子,得知丈夫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几度寻死,都被救了下来。最后,女人答应不再轻生,发誓终生守寡:等自己的男人。

    男子的家人,一来看她性格刚烈,怕旧事重提,又要徒增伤悲;二来念她有情,便暂时答应她留下来。琢磨着,等她情绪稳定后,再劝她改嫁不迟。

    就这样,女人便在男子家,继续住了下来,靠缝补为生。

    谁知,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再说这男子“轮回”后,还真重新出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那个小镇里。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不知不觉,二十年过去了。

    一天,男子出门,经过那个女子守寡的门前,感觉到心里怪怪的,便停下来,往屋里看了一眼。

    这一看不要紧,刚好被女子迎面看见。

    “轮回”后,这男子的相貌、气质,均已发生改变。可是,女子一看见他,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她走到男子面前,说了一句:“你来找我了。”便昏倒在地。

    男子一看,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赶忙吓得逃离了,一直不敢回头......

    后来,这个女人重病不起,过了几天,滴下两行血泪,一命归西了......

    女子来到阴曹地府,看见孟婆,突然问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个男子,在这里告诉你,他不会忘记我,一定会回来找我?”

    孟婆点点头。

    女子心如刀绞,哽咽道:“那为何他回来,却不肯认我?”

    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说:“你们很相爱,我很欣赏你们的勇气。这样吧,二十年后,告诉你答案。只是,这之前你无法转世,要在这里受苦二十年,你愿意吗?”

    女子说:“我愿意,不看见那个答案,我放不下对他的爱。即使投胎转世,也要心痛一世。”

    孟婆便安排女子,给彼岸花锄草。

    其实,本无草可锄。但是,女子的眼里,满岸是草,锄了又生,永远锄不完。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十年终于过去了,孟婆如约,把她带到“轮回门”前,说:“你站在这儿看着,但不要说话,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来了。”

    女子激动得站都站不住了,一直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终于,“男人”走过来了。原来,他得了不治之症,四十出头,又死了。

    “男人”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却没有搭理她,仿佛失忆,视她行同陌人。

    孟婆在一旁,照例把忘情水递给他,“男人”拿起就要喝。

    期盼许久的女子,急了,说:“你忘了你曾经说的誓言吗?”

    “男人”似乎没有反应,看了她一眼,把碗里的汤一饮而尽,径直走进了“轮回门”......

女子终于崩溃了,失魂落魄。

    孟婆看着不忍,劝道:“爱情是什么?不过一碗水罢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说了算的。人生无常,有今生,没来世。纵然你记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记,又有什么不同?”


    “娘,您、您,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

    母亲崔氏捻着手里的佛珠,缓缓道:“为娘不是刻意想说什么。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七情六欲,皆因缘生,亦由缘灭。惜缘是福,放下即是无情。我佛慈悲,却让人放下。其中玄机,维儿啊,须你自己去悟!”

    王维似若有所思,几乎是瞬间,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唐开元十七年(729),而立之年的王维,专程到长安大荐佛寺,拜道光禅师为师,成为了佛家的俗家弟子。

    “诗佛”王维,开启了新的人生......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而立之年的王维成为佛门俗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