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度自信:大多数灾难性错误的根源
J.比灵斯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当我们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可能会趋于乐观,对自己的表现保持着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高估自己的知识和控制事态的能力,同时低估了事情的风险。在判断和决策中,没有什么问题会比过度自信更为普遍,更具有灾难性。
当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有着95%以上的把握是正确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因为研究表明,当我们认为自己有100%把握的时候,事实上只有70%-85%的正确率。
另外,那些智力水平越低,人际关系越差的人,就越有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范围。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过度自信,我们就来了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过度自信:
1.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和优越感
2.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
3.没考虑到事情发展的所有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
4.倾向于寻找信息巩固自己最初的偏好,忽视新问题的存在
以上这些因素,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就能远离过度自信的弊端。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可以让他人为你提供相反的观点。
2 惰性:能拖到明天的决不今天做
你有拖延症么?有延迟避免做事做决定的倾向么?
例如不想去超市购物,不想去医院检查牙齿,延迟整理我们的房间.....
这些习惯性的犹豫不决看似是小事,但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情挂钩。研究表明习惯性优柔寡断的人会对自己产生抑郁的情绪,会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改变。
拖延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我们的矛盾心理:每个方案都存在优缺点,做决定很困难。
当我们在面对多个相似的方案时,会倾向于避免做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
另外,事情本身也是拖延症的来源。例如减肥,戒烟,健身,偿还信用卡.....这些事情并不吸引人,即使对我们有益,马上去做也会让我们痛苦。所以我们经常避免令自己不快的决定。
其实,我们都有能力去克服拖延症。诸如在餐厅点什么菜,今天穿什么衣服这些即使做错,代价也不特别高的事情,我们不用太过在意。至于如何应对那些重大决定,不妨为自己设置一些限制,例如在他人面前公开最后完成的期限,让自己作出预先的承诺。这样的话,如果做不到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 即时满足偏差:活在当下的骗局
作为人类,我们倾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感觉不错我们就想立即享受;反之,我们就延迟它。
研究表明,高情商的人有着厉害的应对问题技巧,他们有能力延迟自己的满足感。假如给一个小孩两个选择,一个是立即得到一块糖,一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拿到两块糖。十年后,那些延迟享乐的孩子不太容易受挫,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强,更愿意提前计划。
缺乏长远眼光的原因在于:未来的好处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不珍惜它。我们知道一美元当下可以买到什么,但无法得知10年或者20年后还能值多少钱。如今,各种各样可以让我们先享受后付出的活动,在鼓励着我们“活在当下”。然而,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如果你想抵挡立即享乐的诱惑,不妨做到以下:
1.设立长期目标,经常自我检查
2.注意报酬的同时要关注代价,考虑清楚重要决定对于未来会产生的后果,例如想象一下年纪大了以后,一无所有是什么感觉。
4 锚定效应:你的终点取决于你的起点
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我们的大脑会给自己一开始得到的信息过多的关注,最初获得的观点、价格与之后的相比,分量会更重。
锚定效应也是广告商、房地产中介、律师等游说人士广泛运用的技巧。我们平常人也会有谈判经历——讨价还价。一旦谈判开始,锚定效应就开始了。房价专业人员事先给出房子的市场价,房产中介从中看到的价格从低于市场价12%到高于市场价12%不等。与锚定效应一致的是,中介看到的价格越高,他给出的价格也越高。另外,在我们购买珠宝和艺术品时尤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很多人难以评估它们真实的价值是多少,常常被卖家开始说的价格牵着鼻子走。
如何减少锚定效应的影响呢?首先,在我们接收最初信息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那些高得离谱的最初价格。如果是买家,不要过分注重最初价格,以免过于极端;如果是卖家,就可以试着制定最初价格来获取主动权。
5 选择性知觉偏差:你所有的认知都带有偏见
在认知领域有一个经典研究:一家企业23名管理者中6个来自销售部门,5位来自生产部门,4位是会计,另外8位则什么工作都会做一点。
我们让管理者指出这家公司新任总裁应该应对的第一个问题。83%的的销售管理者认为是销售问题;同样,生产管理者认为是生产问题.....
这里我们就发现,认知更多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而不是事情本身。而影响我们看待人事的因素有:兴趣、经历、背景.....
你还会认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客观么?新闻是不是客观取决于观众你站在哪一边。假如让阿拉伯世界的学生和支持以色列的学生观看美国媒体对于两国发生冲突的报道。支持阿拉伯的学生认为42%的报道偏向以色列,支持以色列的学生认为57%偏向于阿拉伯。
基于带有偏见的认知,我们选择性地认识和诠释事件,并把这种诠释称之为现实。
我们无法消除选择性知觉,我们每个人在认知事物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个包袱,包袱包括了我们以往经历,态度,爱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意识,换位思考想想别人是如何看待事物,就能减少选择性知觉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
6 证实偏差:我听到的是我想听的话
什么是理性的决策过程?这要求我们客观地去收集信息。然而,这很难做到。我们选择性的收集信息,其中证实偏差就是具体表现之一。
我们根据表象去接受那些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去确认我们之前的决定,而对那些挑战我们观点的信息持批判态度。
这就成了,我听到的,是我想听的话。
在恋爱时候,证实偏差让情侣忽视那些两人合不来的地方;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过于重视当下工作的好处,可能错过全新的就业机会。为了避免证实偏差,我们要努力寻找矛盾,证实矛盾。简单来说,去听一些你不想听到的话吧。当然,你也可以训练自己去挑战那些自己认可的观点,像对方律师一样去举证自己:为什么你的观点不对?
7 框定偏差: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
框定是我们认识事物时创建的一种心理结构。通过措辞的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得到改变。
一个朋友失业快一年,他总说:工作机会太少了。然而在我看来,我觉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当我框定问题是缺少真实的目标,我就会花时间来重新评估自己。
所以,试着将框定想成是摄影师手中的相机,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就相当于相机聚焦在了某一处景物。框定决定了哪个方面会被我们考虑,而哪些又是我们的盲点,被我们排除在外,无法被客观看待。
在商业中,如果你能用“这是投资不是花费”来框定住潜在客户的思路,那么你就更可能成功销售。作者的建议是,首先多思考你的框定强化了什么?弱化了什么?另外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框定问题,例如当一位高中老师带着“学生懒惰不负责”的框定去执教尖子班学生大学课程时,就会遇到困难。这时就要换一个思维,重新框定学生为:好奇心强,志向远大。我们也可以通过证伪的方法,时刻挑战自己的框定,多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可能是错的!
8 易得性偏差:你最近为我做了什么
如今媒体上总是时不时蹦出“孩子被绑架”的新闻,父母每每看到这样的信息,就会产生一阵恐慌。事实上,大部分失踪的孩子并不是被陌生人拐走,更多的是离家出走,被亲人带走。而且相比从前,如今孩子失踪的案件减少了31%,不同于媒体的大肆炒作。
那么,为何我们还是如此害怕孩子失踪?那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易得性偏差的影响,这让我们趋向于记住那些最近发生、比较生动、容易从我们记忆里提取出来的事件。媒体总喜欢对地震、龙卷风、恐怖袭击等戏剧性事件进行报道,也让我们以为这些事情经常发生,但事实则截然相反。
虽然易得性偏差很难克服。但还是能给出一些建议:
别过分依赖自己的记忆,多客观研究,收集更多的有效信息。
多质疑你的信息,反思自己是否受到最近那些已存在信息的影响。
多阅读,旅行,与人沟通,扩展自己的经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