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双赢,是因为少了这一步

《第3选择》阅读随笔01

    《第3选择》这本书的头几页说,跟别人沟通时,我们很在意自己的想法,不是听他就是听我的。书中说破解这种局面,其实还有第3选择。嗯?怎么感觉就像在“和稀泥”,搞个折中方案…就叫第3选择?当时就想把书扔了,还好没扔……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这位大神还有另外一本更著名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而且书的副标题很霸气,“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和期待的心情继续看下去,才开始逐渐有了收获!

    书的第23页提出来了“第3选择”的思维结构:1、我看到自己;2、我看到了你;3、我找到了你;4、我和你协同。说实话,看完这个结构后,并没有觉得自己吸收到了什么,只是佩服作者构建结构的思维能力,但是真正的收获在后面。

    真正让我有所启发的是107页的3-8图表,里面区分了协同与传统谈判方式的差别。其中有一个小细节一下子点通了我的思路,让我串联起刚才提到的“第3选择”的思维结构。

如图所示,书中说协同的第2步是“界定成功的标准”。

3-8图表


    说得太好了,之所以能让双方调整自己的选择,选“第3选择”的原因就是双赢。什么是双赢?就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成功了。怎么样才叫成功?就是达成了自己对成功的标准。所以此时有没有界定成功的标准,就变得很关键了。标准一旦界定,双方的焦点就从原来的保护自己、排斥他人,演变成如何共同实现双赢(“第3选择”)。

    以前说到双赢,第一想法就是“怎么样才能双赢”。却没有提前做一步“界定成功的标准”。换句话说,标准都没有,就在想怎么办。或许有人说“我有标准啊,没标准怎么会去沟通协作呢?”,是啊,刚开始沟通时,我们是带着自己的标准,但,当我们要的是双赢时,就应该是界定双赢(彼此成功)的标准。

    理解了这个,回过头再看“第3选择”的思维结构,就很清晰了。其实不用刻意去记,倒推着看,结构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1、我们需要协同去完成目标

2、为了协同,我们需要创造第3选择,让彼此双赢

3、为了双赢,我们需要界定成功的标准

4、为了界定标准,我需要找到你

5、为了找到对方,我需要看到你,也需看到自己。

    同理,当我们东忙西忙,结果南辕北辙时,或许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而是做少了一步,“确认标准”。连标准都没有,你说到底是在忙个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知道怎么双赢,是因为少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