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眼里的幽默,儿童心中的神奇——统编五下《童年的发现》教学简设

教学目标:

1.能够明白一个探究一般要经历的过程;

2.知道本文幽默是作者通过模仿儿童思维和语言而形成。

3.能够明白好的发现和好的文字都是对生活悉心体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默读课文

(一)发“发现卡”,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一个发现,写在“发现卡”上。

1.安静回忆一分钟。2.书写。3.教师用“发现盒”收集孩子们的发现。

(二)出示课文导读,并指名读一读:

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的检查方式:学生找到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尝试读出有趣的味道来。最后剩下的“不够有趣”的,则由老师分派读,当然,老师也要留一个自然段自己读给学生听。

二、交流有趣,感受幽默

(一)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1.交流有趣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有趣的内容;有趣的语言等。

2.尽量说清楚有趣在哪里,让小组内的同学也觉得有趣。

(二)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中有趣的地方,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介绍本组认为最好的交流。

示例:

有趣的内容:

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对有趣的分析:(1)“渴望”反映了我痴迷的程度。(2)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是如何抓住一条鱼“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的。(3)“恨不得”反映了痴迷的程度。

2.读一读这部分很有趣的内容。

有趣的语言:

听我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小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发出了笑声,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

1.对有趣的分析:(1)作者没有先说自己因为笑声受到惩罚,这样描写,能够引起读者兴趣;(2)用“你”好像是在跟读者对话似的,会让读者会心一笑。(3)通过“我”和“你”比较,突出了自己因为笑声而带来的委屈,且又引人会心一笑。

2.读一读这部分有趣的语言。

(三)本篇课文的“幽默”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可以同桌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总结:1.这篇文章是大人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在大人看来是幽默的,而在孩子眼里却是有趣的,也是认真的。2.如果我们以比我们小很多的孩子的口吻“一本正经”地写,也一定会形成幽默。

三、交流探究过程,总结探究规律

(一)把课文按探究过程分段。

(二)教师总结:可以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段。

(三)小组合作交流: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如何探究问题的?又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一个小组领取一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要求能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交流结论。

(四)教师提问:作者这个探究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或者你从作者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1.作者能够抓住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然后就一个问题绝不放松地探究,在任何时候都会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

2.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得很清楚,说明作者很痴迷。

(五)痴迷有什么好处?(学生畅所欲言)

四、交流自我发现,尝试幽默书写

1.教师拿出“发现盒”,随便抽出一张,征求作者的意见,然后请作者说说发现的过程,有没有进行过探究,结果如何?

2.小组间交流自己的发现。

3.你能用比自己小的孩子的口吻来写写你的发现吗?因为相对于你的发现的那个年龄,你已经长大了,即使是昨天的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人眼里的幽默,儿童心中的神奇——统编五下《童年的发现》教学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