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这是一部诗体小说,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个有才气的俄国贵族青年,终日周旋于社交场合,过着逢场作戏的生活,使他感到厌倦。为继承叔父的财产来到乡下,想尝试农事改革,但很快又没了兴趣。与连斯基成了好友,又结识了乡村女孩达吉雅娜。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并大胆向他表白,但遭奥涅金拒绝。因奥涅金故意向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献殷勤,连斯基提出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接受战书,并在决斗中致连斯基死亡。此后,奥涅金离开乡村,漂泊远方。多年后,他回到彼得堡,见到已成为将军夫人和上流社会的“女皇”的达吉雅娜。奥涅金于是开始狂热地追求达吉雅娜,但遭达吉雅娜拒绝。本段选文选自达吉亚娜向奥涅金表白爱情和被拒绝的过程。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

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11年进皇村学校就读,开始显露诗歌才华。1817年,进入外交部任职,创作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因政治抒情诗被当局流放。1820年来到南俄,创作了4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茨冈》凸显了代表城市文明的阿乐哥与作为“自然之子”的茨冈人的冲突。1824年,被软禁于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两年里,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并写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6年,回到莫斯科。1830年秋天,因故滞留波尔金诺,完成《叶甫盖尼·奥涅金》和《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婚后定居彼得堡,创作了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叙事诗《青铜骑士》等作品。1837年2月,诗人因决斗而去世。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抒情诗有880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感情真挚。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抨击专制制度、同情人民不幸、歌颂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更多的是咏叹爱情、歌颂友谊、赞美自然,以及表达积极生活态度和进步文学主张的抒怀之作,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致凯恩》、《给娜塔莎》、《小花》、《冬天的黄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纪念碑》等,诗篇凝练、隽永、真挚,内在层次丰富。叙事诗有12部,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和《青铜骑士》等。小说主要有《驿站长》、《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和《杜勃罗夫斯基》等。《驿站长》是俄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上尉的女儿》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三、思想内容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他走过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时代气氛和启蒙思想、颂扬个性解放的诗歌,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厌倦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但他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习性和周围地主的非难,使他处于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深刻矛盾。从作品选段中可以看到,奥涅金误解和拒绝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表白虽然有傲慢的成分,但也包含厌恶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尤其是他后来为了维护个人荣誉而轻率地与连斯基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特别是重新回来后,他对已婚的达吉雅娜的追求中虽不乏真情但已掺杂了更多的虚荣成分。这一形象准确地概括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贵族圈子的年轻人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在乡村长大,纯真善良。作品选段中,她在爱情萌发时大胆表白的举动,反映了她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婚后成了贵妇人的达吉雅娜虽然更加成熟,但依然纯朴如一,思念乡村,挚爱自然,厌恶灯红酒绿的生活,她把爱深埋心底,保持着精神上的纯真。

四、艺术特色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艺术上颇有特色。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诗人注意对自然的描摹与对民间风俗的描写,作品充满俄罗斯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叶甫盖尼·奥涅金》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被称为“诗体小说”。

选段部分抒情色彩浓厚,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尤其是达吉雅娜感情上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复杂情感。这里面,既包含着她对奥涅金真挚的爱(如“只有你才能占有我的心”),也包含着因主动暴露心境怕被奥涅金看不起的担心;既有对奥涅金的无比信任,也隐含少女的羞愧和恐惧。虽然内心充满着矛盾,但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追求爱情的勇气。而奥涅金看到信后(尤其是两人相对时)的思想矛盾,包括他对自己性格弱点的清醒认识,也描画得细致入微,真切自然。选文中磁盘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使作品环环相扣,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五、知识链接

“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既没有成为十二月党人,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又无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也不能站在人民一边,因为而为多余的人。这类形象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农奴制扼杀人才和人性,并指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通病及其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15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