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了不少书,可总还是有种无力感。就像网络上常说的: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
《这样读书就够了》电子版看了一遍,纸质书读了一遍,好像得到了一种力量。
本书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作品。拆书帮自2013年创立,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到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在筹建,覆盖40多个城市。目前已培养出1100多位拆书家,深度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而拆书帮的学习基础理论正是基于这本书。
拆为己用
这本书教我们利用RIA现场学习法和便签学习法,把书中知识和自己的经验链接起来,将知识内化,并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拆为己用”。
便签学习法
便签学习法并不是要求你要把整本书的知识,概括归纳拆为己用,而是找到书中能触动你的知识点,然后拆为己用。一本书可能有很多个这样的知识点,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便签学习法通过重述信息(I)、反思经验(A1)、规划应用(A2)从而达到内化、应用知识的目的。
现学现用
作者不但把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了,还告诉我们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学以致用。
做法是这样的: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在朋友圈里直接转发任何内容。
当你在微信订阅号、朋友圈或某个群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想要转发时,让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转发吗?重述的时候能体现一下前因后果或适用边界吗?我能补充点自己的相关经验吗?我能加上一个自己的应用或行动吗?
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点儿自己的东西,那你就得到了锻炼。如果对着手机想了5分钟还是想不到呢?实在想不起来就放弃转发吧,这篇文章与你没有关系。
例证
关于使用这个方法的好处,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
一位世界500强企业大学的校长跟作者聊到,他在招聘时特别头疼的是如何辨别应聘者的学习能力。他们通常招聘人数不多,也就十几个人。但对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学习能力。每个应聘者都会说自己很擅长学习,但怎么快速辨别这一点?对此作者给了他一个微信训练拆书的办法,这位校长心领神会。
两个月后,他给作者发了一个大红包,说是作者帮了大忙。
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面试时和应聘者聊一会儿,说咱们加个微信吧。加为好友后他借口要上个厕所,到门外后便打开这位应试者的微信朋友圈,看应聘者平时都发了些什么内容。微信朋友圈能透露很多信息。
这位企业大学校长说,他发现,从朋友圈内容来分,有三类人:
第一类人,很少发朋友圈,严格意义上来说,看不出他的学习能力。但可以谨慎的怀疑,他不太在乎自己的影响力。
要知道,适合做老师、销售和管理的人有一种天生的特质,就是自己认可的好东西会主动传播,努力说服别人也试试。这样的人通常对周围的人影响力较大。
第二类人,经常会发一些家长里短,比如:晒娃、晒书、晒美食等。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判断出他有没有“客户意识”。比如,同样是晒娃,有些人一天三次,每次都用九宫格,生怕别人不能看到。还有些人,总会发得“恰到好处”,总是让人发自内心的点赞。“客户意识”立见高下。
第三类人,朋友圈有一长排转发,而且都是直接转发,什么都不加。这说明什么呢?对他来说被打动很容易,但要输出一些东西很难。
当你看到这些朋友圈信息,你会选谁?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拆为己用(拆解上面的微信实践法)
我之所以把例证给写出来,是想告诉你,这样做不但学以致用,而且会提高你朋友圈的影响力,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
重述信息(I):作者举例在朋友圈转发信息的时候,对便签学习法学以致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应用到转发朋友圈中,我也想试试。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1):我每天都会有朋友圈阅读打卡,平时都是发一些简单的感想。
我的目标和应用(A2):以后我也要在发朋友圈打卡的时候,在评论区添上信息重述、经验反思、规划应用。
本篇写得有点绕,但这个技巧绝对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