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记|凌叔华: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在一次文友聚会上见到一个小姑娘,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斜看窗外的一抹绿色,一袭长发搭在肩上,眼睛清澈纯净,明眸皓齿、柳眉樱唇。

众人聚会中的喧嚣在她的眼中静了下来,遇人走近便浅浅一笑,温情又美好。后来我知道了她的名字,看了她的书,了解到她擅长音乐,业余也会写点文章,出过一本散文集,可谓书香传承。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大家对房子、金钱趋之如骛的今天,我们仍相信总有一些女子,在她们的心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更向往着诗与远方,静影沉璧,温情宁静。如她——民国的凌叔华。


快速成长是运气,更是自我争取

家里的15个兄弟姐妹里她排行第十,是三姨太生的第三个女孩,庶出和女孩的身份决定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

但是,母亲精通文墨,喜欢读书,外公外婆家也是书香门第,这些对她的启蒙影响较大,尤其是母亲,从未因为庶出和女孩子就放弃对她的培养。在母亲的引导下、她耳濡目染,开始学习画画。

六岁那一年,她在自己家的白墙上随意涂鸦,被来拜访的王竹林先生看到了,他觉得这孩子是个天才,便立刻收她为徒,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她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特别高兴,意识到这孩子未来的成就不可估量,便对她开始定向培养。从此,她成为15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可随同父亲去客厅会友的孩子。

她得到了很多机会,比如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并跟随康有为学习书法;比如跟随辜鸿铭学习英文诗歌和文学常识;比如跟随义父赵朋生(袁世凯秘书)和干妈学习琴棋书画。

这些学习的经历打开了一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一道道艺术的大门,无疑,她得到了机会,她是幸运的,但是,并非每个幸运的人都能找到成功之路上的捷径。

以她的家庭情况,得到容易,更难得的是她对此非常珍惜,不仅如此,她还会主动为自己争取一些机会。

比如,她向周作人拜师,就是自己争取的结果。

1922年,她在燕京大学上学,当时,冰心和周作人都在这所大学,周作人任教新文学,她想拜师,于是,她写了一封拜师信:如果你不同意,就是在阻止这个世界了解中国女性的所思所想。

作为名人的周作人收到过无数次拜师申请,可这样的“胁迫”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好奇心使他最终决定收下这个主动积极并且有天赋又勤奋的徒弟。


轻描淡写的芳华

1924年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是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访华,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大多是林徽因、徐志摩的陪伴,说的是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风月情爱,实际上,在这次访华中,凌叔华以女主人的身份招待了泰戈尔,她的大书房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文艺沙龙。

那个时代的女子中,她的才情和容貌丝毫不逊色。

她与苏雪林、冰心、丁玲、冯沅君齐名,并称为中国五大女作家。泰戈尔评价她为:比林徽因“有过之无不及”的才女;徐志摩称她为中国的曼苏菲尔,曼苏菲尔是他最喜欢的他国作家。

在这次接待泰戈尔的活动中,她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徐志摩和陈西滢,其中,前者成为她的好朋友,后者成为她的丈夫。

她与徐志摩之间扑朔迷离的感情也引发了诸多猜疑。当时,徐志摩刚与张幼仪离婚,而林徽因明确表达与他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徐志摩写信给凌叔华,请求她做他的通信员:

“我一辈子都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最满意最理想的出路是有一个真能体会,真能容忍,而且真能荣华的朋友”,谁又能知道他们是否踏出了朋友这个界限,又是否动过心呢?

他们之间的感情过于真挚了,比如,徐志摩生平的第一次作序是给了凌叔华第一部小说《花子寺》;比如,徐志摩处女诗集上扉页的题词“献给爸爸”就是出自他的好朋友凌叔华之手。

始于朋友,终于朋友。

徐志摩最终选择了陆小曼,而她选择了更加理性的陈西滢,这是一场比选择徐志摩更加让她感到踏实的婚姻,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结婚后的徐志摩和陆小曼过的并不幸福,有人指责陆小曼的傲娇、跋扈,但又何尝不是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情怀作怪呢。

1926年7月,在证婚人胡适的主持下,她和陈西滢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胡适的证婚词为:中国夫妇只知相敬而不言相爱,外国夫妇只言相爱而不知相敬,陈君与凌女士如能相敬又能相爱,则婚姻目的始得完成。

结婚之前,她给胡适写信说:“这原是在生活上着了另一种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与勉励,在艺术道路上扶了根拐杖,虽然要跌跤而躲不了,不过心境少些恐惧而已。”

她要的诗与远方是踏实的,不是虚幻的。


扑朔迷离的八宝箱事件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凌叔华陷入一场八宝箱争夺战中。

徐志摩生前分两次把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保管,这里面有徐志摩的文稿、日记、陆小曼的初恋日记、徐志摩给陆小曼的情书,还有有不合宜陆小曼和林徽因看的东西,不太适合公之于众,只能拜托凌叔华收藏保管。

纸包不住火,八宝箱的秘密还是被传播出去了,很多人都想得到它,包括当事人陆小曼和林徽因,陆小曼直接请求胡适帮忙索要,而林徽因直接到凌家门口索要被拒后求助于胡适。

胡适以徐志摩出版编委会的名义郑重索要,她不得已交出了这个八宝箱。

但是,后来她发现胡适并没有按约定把八宝箱给徐志摩遗孀陆小曼,而是给了林徽因,她感到对不起徐志摩。

她希望拿回那个小箱子,可最终未能如愿。

晚年的陆小曼、林徽因和凌叔华对此都无法释怀。

八宝箱事件中的女子都不能免俗,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是非非的判定已不是最重要的,凌叔华义父曾教导她要摒弃“名、利、俗、懒”的人生大忌,不知她领悟了多少,可又有多少人领悟到这四个字的真谛呢?


婚姻生活一波三折

民国时能留下传记的女子已非常人,总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和一波三折的情感。

凌叔华选择了陈西滢,应该是很满意的。婚后的她随丈夫到武汉大学任教,这段时间,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了很高的成就,她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他们过了一段波澜不惊的日子,直到一个叫朱利安的人出现。

这个叫做朱利安的年轻诗人搅乱了她的婚姻生活。朱利安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朱利安和凌叔华都钟情于绘画和文学,于是开始交往,作为当事人的凌叔华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而朱利安有每周给母亲写信的习惯,这些信件中记录下了这段感情。

不久后东窗事发,陈西滢给了凌叔华三个选择:一,协议离婚;二,不离婚,但是分居,她要与朱利安一刀两断。1937年,被这段感情闹的丢尽面子的洋教授朱利安从武汉大学辞职,回到英国,在马德里守卫战中战亡。这段三角恋才告一段落,但给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投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她知道自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朱利安去世后,凌叔华开始与伍尔夫通信,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还会写一些小说,邮寄给伍尔夫,直到伍尔夫自杀。

1944年,她随同丈夫到英国工作,联系伍尔夫找到了当时邮寄给他的小说,并以《古韵》为名在英国出版,引起了英国评论界的重视,一时大卖。

自此,她随同丈夫陈西滢常驻英国,开启了客居他乡的生活,直到1970年,与她相伴40年的陈西滢去世。

她曾幻想朱利安能带自己逃离现实的婚姻,可最终她仍选择与丈夫陈西滢在一起,生活或许没有那么尽善尽美,也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但是他们的平淡守护,也许是最温情的。

20年后,凌叔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享年90岁,她的骨灰被送到无锡惠山脚下与丈夫陈西滢合葬,这一世的情缘就此结束。

治愈你

她的一生有过梦想,有过追求,有过失败的感情,但是,终其一生没有跌宕起伏,没有过多的传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一场遭遇,不过就是从当前的苟且,到诗与远方。

活成什么样?主要是自己的选择了,立于当下,眼观未来,保留平静、理智,或能踏实的走的更远,这或许就是凌叔华与陆小曼的不同之处吧,正因为此,她才能在经历了风雨后独立走完一生,走完这一场时间之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记|凌叔华: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