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临证谈理中丸

理中丸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说,还是感兴趣的就是怎么用?我们先从两个病例开始。

水泻

男性患者,23岁,于5月15日晚感受风寒,次日又食生冷,于17日清晨58点出现泄泻,后自服附子理中丸,早上8点前再次出现腹泻,泻下清冷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无肛门灼热。至中午出现发热,手足心头顶热甚,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后寻得医生诊病。 

这是高建忠老师的学生,他这个病治好以后,返回来,他自己写下来的这些文字,他自己说的,在5月15受凉了,然后第二天又吃了生冷的食物,到了5月17日5点出现泄泻,他自己觉得自己素体虚寒,就自己服了附子理中丸,到了早上8点的时候,又一次出现了腹泻,自己描述的泻下是清冷的水样便,没有里急后重,没有肛门灼热。

看起来就像是阴证或者是阴寒证,但是,他到17日中午的时候出现了发热,手足心,头顶都发热,自己又捉摸了一下,发热用点什么呢?于是,自己又服了一次藿香正气软胶囊。还感觉还是不行,然后,下午找了医生看病开药。

他自己描述,就诊时症状有:头欠清利,自觉发热,手足心热甚,不恶寒,咽干不疼,眼睛酸涩。望诊咽红不肿,谓有小脓点,时下测得体温39.3摄氏度。胃脘怕冷不舒,项背不利,不咳有白粘痰,舌质偏红而苔白腻,舌尖有小红点脉数。这些都是医生记录下来的。

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来思考?发热,不恶寒,并且是手脚心热盛。手脚心热盛,意味着什么?手脚心热,手心热于手背和手背热于手心,这是辨别外感和内伤比较重要的一点,并且,比较适用的一点。

嗓子干但不疼,眼睛酸涩,胃不舒服,身上也有点舒服,舌质有点偏红,但是舌苔是白腻的,舌尖还有小红点,脉是数的。

如果从六经辩证角度,这应该是阳证还是阴证?属不属于太阳?属不属于少阳?属不属于阳明?有没有三阴病的可能?如果不是伤寒,是不是温病?如果是温病,应该是湿温还是风温?如果不是伤寒,不是温病,不是外感病,那应该是内伤病?如果是内伤病,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还是在内伤的基础上的外感?

其实有时候,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很普通的病人都能把我们的辩证难住。

医生诊断为风热袭表之发热,下面是他自己抄下来的。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桔梗10克,杏仕10克,芦根3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苏叶10克,鸡内金12克,姜半夏10克,贡芩10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甘草106克。

医生嘱咐2小时一剂得汗热退方可。

这是什么方子?大家可能觉得自己肯定开不出这样的方子来,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医临床确实这样的方子见得很多。从这个方子我们看一下,是从伤寒治还是从温病治?从外感治还是从内伤治?我们看不出来,实际上开方的人也不知道。

服了半剂以后,自觉全身高热而汗不出,热郁于肌表而不得发,并伴有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全身高热而汗不出,热郁于肌表而不得发,并伴有头痛。我们都注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患者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引导患者的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郁得更厉害了,那么他的症状就会表现得更杂乱。

测得体温为40摄氏度,2小时继服半剂无果,后服用2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后,身郁热之感渐渐退去,但体温仍未退39.5度。后出现呕吐一次,后夜间泄泻两次,仍为水样泻,无小便,头痛后腰不适,整夜辗转不得眠。于18日早晨5点再次出现腹泻,腹泻性状为清水夹杂粘冻样,小便色黄量少,后至急诊诊断为胃肠炎,肠胃型感冒。

由于服用2片对乙酰氨基酚片,退了一点热,感觉身上舒服了一点,为什么会出现呕吐呢?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对脾胃的影响在增加。

这个病看起来很普通,似乎也不重,似乎也不难,但是,我们把医患颠倒一下,替病人想一想,这么小的病,这么普通的病,会把病人折磨得通宵不得眠,直接把他的生活和学习打乱了。在凌晨5点钟就去急诊。这个学生在5点钟打了电话给高老师,被高老师训了。

他去看了急诊,也没有用急诊的药,还是等高老师上午上了班,然后高老师给开的药。下面是它自己的记录:

后于10点在门诊寻得高建忠老师诊病,老师问诊诊脉观舌后,处方:理中汤合香连丸:

红参6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木香6克,黄连6克,炙甘草3克,3剂。并嘱咐今日服用三次即一剂半。

这张方子开出去,患者吃了能达到什么效果?也许医生心里是没底的,或者不是特别有底的,但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方子,自己读了,自己看了,觉得还像个方子,这是我们当医生需要去做的。我们医生每开一张方子,这张方子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开出来要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满意,至少自我欣赏的时候,觉得这张方子很漂亮。

开了三剂,服用方法:今天三次,明天两次,后天一次。

患者于两日前下午后就不曾进食,直到服药前才饮粥一碗,服药期间仍出现泄泻,在服用一剂之后,泄泻大便出现稍许改变,初起为水样,中间有些许小块成型,后又是粘冻样。服用3次后,脑子里痛明显减轻,出现饥饿感,至今日下午热退身凉,食用晚饭后,出现一次小量呕吐,出现一次少量粘冻样泻,小便增多转为清澈,现自学症状均减轻。

我们从这段不是很顺畅的文字,我们感知到理中汤在患者体内的气机的升降出入在逐步的恢复,病人慢慢的开始有了胃口,泄泻也逐步的减轻了,全身也跟着逐步的舒服了。

我们在临床上都应该注意患者气机的升降出入,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是这样的。用上了理中汤以后,患者的病情在逐步的改善,并且烧也退了。

3剂之后,水样清冷泄泻已无,转为少量粘痰样便,却出现方觉腹痛便需排便之感,后服一剂痛泻要方则止,后同学施以温针灸,而后能食,大便虽不成形,已转为稀软便。

“少量粘痰样便,却出现方觉腹痛便需排便之感”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这是属于脾胃虚寒的症状,“后服一剂痛泻要方则止”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开的药方。

以上加粗黑色字是高建忠老师的学生自己把他的过程写下来的。

我们反回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很普通的病,临床很常见的病,这种病不用中医治,用西医治的话,输上几天液,慢慢的症状缓解了就没事了。我们中医来治,开出来的方子特别的简单,就是理中丸,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如何能做到,面对一个非常普通的病人,能比较准确的帮患者把处方开出来,这是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提高我们能力的地方。

我们总在捉摸怎么才能在某一天才能研究出一个攻克什么疑难病症,但是从临床角度来说,可能相当多的病人对我们医生更多的要求是,把常见的病痛很快很准确的给解决了,这就应该是一个好医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临证谈理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