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社发言(27)

去美国名校的留学指南——《大学之路》读后

《大学之路》是一本介绍西方大学教育的书,是作者吴军在陪女儿走访过十几所欧美顶级名校之后写成的,重点讨论了西方高等教育这一宏观话题。这本书有大约54万字,介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吴军的女儿最终如愿以偿,进入了MIT麻省理工学院。但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讲述每个大学的录取规则、怎么写申请材料这些具体内容,重点在讨论西方高等教育这样的宏观话题上。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东西方人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差异,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这些内容。下册的内容从比较微观的角度,用类似游记的方式,介绍了十几所欧美顶级名校的具体情况。

为什么要上大学?吴军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人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很多亚洲人来说,上大学,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办法,是得到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只要是没有太大的经济问题,大学是一定要上的,不仅要上,还要千方百计地上好大学。

虽然东西方高等教育在历史上的差异很大,但就现在来说,中国人读大学,也并不都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去读大学的。不过,不管你有没有上大学,抱着什么目的去上的大学,这都不重要。因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在吴军看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里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这所大学,才刚刚开始。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到好位置,但事实上,成功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上,绝大多数人跑不到一半就弃权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要发愁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同伴,陪自己一起跑下去。所以吴军认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终身学习者”。

大学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作者吴军认为,优秀的大学实际上只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纽曼开创的通才教育,另一种是洪堡开创的专才教育。很少有学校能兼顾这两个方面,大多数的学校只能是认同其中一种,并且能坚持上百年,办一所风格鲜明的大学。

如今的顶级名校,往往采用的是这两种办学理念中的一种。这两种教育理念哪种更优秀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洪堡式的专才教育更占优势。因为洪堡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在执行层面很棒的人才,但要说培养具备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企业家,纽曼式的通才教育则更占优势。

不管是纽曼式的通才教育,还是洪堡式的专才教育,大学里开设的很多课程,并不都是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吴军认为,这也许就能说明,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大学的生活经历和高等教育本身,课程的内容反倒是其次。在大学里不管学什么课程,只要学的东西足够多,时间足够长,人就会受到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军很赞同纽曼的观点: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所以,你也许不用纠结自己是去接受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上大学本身,也许就是最好的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大部分都在美国,美国的大学办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独特的管理模式。重点是三个主要特征:终身教职,教授治校和校董事会制度。吴军认为,现在的学校规模已经比之前大太多了,教授全面民主管理的效率并不高,现在的教授权限才不能超出系。

不过总的来说,教授治校,行政成本低,学校管理公正透明,还维护了教授们的尊严和权威,保证了学术自由,是很好的管理制度。大学校董并不是一个用钱买来的虚职,真正的校董,会为大学的发展尽心尽力,尽自己可能提供最多的帮助。这也是美国私立大学为什么这么牛的一个原因。

对于想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而言,不是所有的素质都能帮你被名校录取。名校要的是那些有贵族气质的、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大提琴、击剑等等。这些特长,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对于上层社会的子弟却稀松平常。所以说,常春藤名校搞的其实并不是素质教育,所谓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只是为了把普通人拦在门外。

常春藤大学的大部分课都是大课堂,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学生在下面听课,老师只管在上面讲,很少和学生互动。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讲课,和学生互动的环节都是让助教来完成的,学生根本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对美国名校还是不必过于迷信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社发言(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