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了会怎样?

      昆明梁艳分享417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7.11

    咨询中做到“尊重、接纳、平等、真诚、理解、共情、不预设、不评判、保持价值中立”等,这些都是知易行难的基本功,是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方可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尽管这些基本功,我在学习过程中,天天都在说和用,每周课堂上都听老师讲,可以说已耳熟能详了,但常常还是会在面对具体情况时有预设,内心有评判,语意的表述中包含有自己的想法立场,真正做不到不预设,以空杯心态面对。前两天的约练咨询中,我就明显地范了“错误”,把自己的以为的当做是来访者的想法通过语言有强加给来访者之嫌疑,庆幸的是来访者老师目标明确,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没有被我以为的带偏。咨询开始,来访者就说出了她的困惑,希望咨询师帮助其梳理下,看看会不会发现一些新的思路。听完来访者的陈述,其实我的预设就开始了,一是真的很好奇一次咨询怎么就让她如此笃定不在继续下去的理由是:“来访者说没有什么需要她帮助的,她问来访者什么,来访者都说不知道。”二是咨询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来访者和她的来访者关系建立的很好,为什么会产生结束咨询的想法?尽管来访者说不知道的频率较高,但是“来访者刚来时紧张,要么不说话,要么回答不知道,到慢慢地放松,话渐渐多了起来,咨询快结束时,我说,其实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说,是吗?来访者看着我笑了。”三是通过与来访者聊,来访者说在结束咨询前会和她的来访者的妈妈谈谈,顺便了解一下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从这个点,我又有预设了,以为来访者其实还是在寻找可以将咨询继续下去的可能,所以在此引导方向出现了偏差——将自己以为的目标当成了来访者的目标。后经来访者反馈,与她的来访者妈妈谈,是想告诉她她孩子的咨询做不了。约练咨询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场咨询之所以效果不好,或没有效果,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意图”、预设、错误判断而影响到来访者思路、情绪和选择,也可以说是一次无意义的咨询。许维素老师的《建构解决之道》一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引导思考意指一个具有对话与讨论的过程,而非一个一味灌输或强迫当事人接受其意见的方式。在SFBT中,则非常强调以当事人的目标,而非以咨询师的目标,来作为咨询方向。”还有我没有坚定地相信来访者虽是带着“问题或困惑”来的,但是他们是自己问题或困惑的专家,他们知道并且一定有能力有方法解决的。咨询师只需发挥马车夫的作用就好,贴着来访者,用心地倾听,真诚地陪伴,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理解,即使做不到完全的价值中立,也要有价值中立的态度。保持一份觉察,时刻提醒自己。写到这儿,让我想起了高级班上,一位老师说,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看法参与咨询中时,赶紧调整,将自己的情绪、想法、评判暂时放到旁边的“小篮子”里存起来,然后再重新进入咨询中,始终将咨询的“场”交给来访者。的确,从知道到到做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和掌握许多知识,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积累和积淀才会让我慢慢地成熟起来,不论是进入咨询这个“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面对,都能自如地以真实自我呈现,对人的尊重、接纳、理解、真诚、信任都是一种自然行为提体现。这是我的奇迹憧憬,我的咨询师美好的未来。所以,一开始做不到清空自己,那就尝试着先“憋着”,稳住了,多问问来访者是怎么看?怎么想的?让来访者的回答告诉自己“原来是这样的呀!”修炼修炼,反复磨炼,是成长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设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