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传习录》上113

【原文】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看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

        “《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译文】

        守衡问:“《大学》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诚意就全囊括了。可是,《大学》又有正心的功夫,说“心中有怨愤、喜好,就失去了心的中正”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要你自己去思考才能明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体会到‘未发之中’了。”

        守衡不理解,再三请老师再讲讲。

        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有浅有深,刚开始,如果不着实用功去让自己喜欢善,讨厌恶,如果不让自己好善恶恶的心显现,达到诚意的境界,怎么能够做到为善去恶呢?但经过一番修习之后,还不知道心的本体本来无一物,原本纯净不虚,一直执着于扬善憎恶,心里就便又多了有意为之的成分,人心之本体便不在是广阔坦荡中正平和了。《尚书》说:‘不要有意为善为恶这才是心之本体。因此《大学》才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在诚意的功夫中,去体会自己的心体,使它经常像镜子一样空明,像秤一样平衡,这就是未发之中。”

【浅谈】

1、先生的《传习录》是对《四书》的以心(新)解读,尤其重视《大学》。而《大学》的主旨是诚意,从修练工夫到诚意,有始有终。

2、为人处事修习的工夫有深有浅,对于你我初学,当然要在好善恶恶上刻意改变,下大功夫去除内心的肮脏。

3、但真的悟道了,达至功夫纯熟,如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心之本体本无善无恶,当然不用刻意去提醒自己为善去恶,自然事情在中道上。

4、此时的诚意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这便是先生总结的后来四句教,天泉证道的开端。

5、中国古人讲孩子教育,修身入德入门是《大学》,打好基础,塑好胚模。核心内容,即个体的修身工夫诚意,工夫在致知(阳明先生把它单独拿出来,致知即致良知),格致诚修,每一个是后一个的工夫,工夫即着实用意。

6、今日为学修身有早有晚,见识体会便有浅有深。刚开始当然要着意去好善、恶恶,但到一定程度上、阶段时又不必刻意、有意去做,这便又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7、《尚书》云:“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心之本体真实不虚、空无一物,人应有好恶、爱恨,但刻意、有意为之便,不是廓然大公,或有人为(伪)的成分在里面。

8、《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诚身,身即与最切身的亲人关系,即五伦关系。一个人,活在社会上,不是君就是臣,不是父就是子,不是夫就是妻,不是兄就是弟,不是朋就是友,两两对应,缺一不可,离开这五伦之外,还有一个西人所谓的个体?不可思议!

9、修身怎么修?个体能修吗?一定是在人与人打交道才算,否则,个人看书、学习也只能算是学理论、学方法、学技巧,只有知行统一,五伦关系中用了,发乎皆中节,才算合道。

10、比如东方人的爱即仁,一定是有等差的爱。路人和你父亲都饿了,你一定先给父亲,路人吃不上,你忍心;如果你和父亲都饿了,你先吃,父亲吃不上,饿死了,亲情没了。你,一个寡义薄情的个体,活着还有什么资格!

11、修身,不是修个体。修身,是修我们每一个人与最亲的人的关系,即亲情。单个的人何谈仁义礼智信。仁,二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仁之本为孝,就是个人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中国人的伦理基础。儒家正面讲诚身,道家从反面讲去伪。其实都是事上练、磨!

12、《大学》之根本诚意,结合道家,便是真诚坦直的求生求爱。生与爱就是天道、天理。如此的善恶美丑观便是:凡是助长生、助长爱就是善与美;凡是抑制生、抑制爱就是恶与丑。

13、这正是《道德经》第二章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此便有了领会,有了意之动,有了刻意、有意为之。“有善有恶意之动”,动的恰当、适时,便是诚;动的不恰当、有意,便是恶、不善。

14、举例拜佛,是拜什么?拜老师!去恭高我慢心。心诚则灵,五体投地,彻底放下小我,彻底把自己放低,磕头,头要碰地板;否则,拜是拜了,头不置地,就把自己还端在那里,心不诚,要面子,外在的形式,没用!意之动,如其本源,不可偏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116《传习录》上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