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解析]:此计出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当时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欲取高丽。行至海边,太宗因心生恐惧而不愿过海。薛仁贵就向太宗引见一位本地富绅,富绅言称可提供三十万人马的粮草,并请皇帝到他府上歇息,大家欣然前往。到海边见到有上万间的房屋用彩幕遮围,太宗进屋入座与百官饮酒谈笑。忽感不稳,又听得涛声如雷。这才知自身已在海上,并已靠近彼岸。这就是所谓的“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就是用欺骗的手段来实现预期的目的。而要想欺骗成功就必须一定的氛围。人们常常在哪些情况下容易上当受骗呢?那就是在自认为防备十分严密无懈可击,以及面对那些非常熟悉,甚至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时,人们最容易麻痹松懈不辨真假。人们常有这样思维定式,就是敌人总会把诡计隐藏起来,而不敢暴露于“有目共睹”的“光天化日”之下。而谋者正是利用这种先见为主,常见不疑心态,在对方防备最周密,把守最森严的地方施计用兵,或在敌人眼皮底下示之以虚或以假隐真。这样往往会使对方或判断失误或出现漏洞。我方便可找准时机出奇制胜,最终达到预期的目地。


[三国计例]:

陆逊瞒天巧智斗

吕蒙过海取荆州

话说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派关羽留守荆州。当时吴将吕蒙屯兵欲夺荆州。但因畏惧关公威猛,又无计可施,故而只好推病不出。吴国谋士陆逊则将计就计,献策给吕蒙:“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只将军一人。将军乘此机会托病辞职。将陆口之任让于他人,再令人去用赞美之词讨好关羽,以骄其心。他定会尽撤荆州之兵改驻樊城。这样一来荆州防守一定薄弱,再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定在掌握之中了。”吕蒙从之诈病回都,以尚无名气的陆逊接任。关公闻听果然很不以为然地说:“孙权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陆逊又派使者捎信给关羽说:“一来与君侯(关羽)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您若答应我将万分荣幸。”关公看后仰面大笑,令手下收了礼物从此便不再十分戒备东吴了。并且真的撤走荆州大部人马赴樊城听调。吴军一看瞒天之计已成,时机已到,便由吕蒙率兵扮作白衣商人,骗过守江蜀军直取了荆州。

这个“瞒天过海”的计例,其实质就是通过示假隐真,即向对方故意展示一些假象,并用此来掩盖真正的目的。因此,隐真的关键在于示假,示假一定要逼真,二是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短处,去“投其所好”。就象关公向来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这正是他的短处。吴国就派无名小将陆逊接替大将吕蒙,使关公轻视之。随后,为了使“示假”更逼真,又遣使者传信赠礼以示和好。这样就使关公对东吴信任有加,放松了警惕。最终让东吴计谋得逞,夺走了荆州。


黄巾军围城借粮

太史慈瞒敌设幌

三国时期有一名将叫太史慈,他最早跟着北海太守孔融驻守北海。黄巾起义军见北海粮多便派重兵围城,声称借粮。孔融不肯,并与之多次交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能取胜。于是派太史慈突围求援。但是,太史慈并未急于行动,而是天天持弓带箭若无其事地打开城门到城外练箭。头两天黄巾军还能保持警惕,可时间一长便习以为常不再注意太史慈了。这一天太史慈还和往常一样大模大样地出来练箭。他见对方早已毫无准备,便猛然催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冲出敌围。当对方如梦方醒时,太史慈早已不见了踪影。

这个战例就是利用常见不疑,这个人们常有的思维定势来麻痹对方。就象带手表一样,刚带时会有些感觉,但时间一长感觉就会慢慢地消失了。太史慈就是虚设了这么一个几天如一日的练箭假象来麻痹对方,使之因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从而一举突围成功。不然,象他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极为危险的。



诸葛亮设假上方谷

司马懿受骗中埋伏

诸葛亮第六次伐魏时,曾命部将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一个叫上方谷的地方。魏军不时前来截杀,半月之内连胜数阵,并缴获了不少的粮草。司马懿心里甚是高兴。一日又擒到蜀兵数人,司马懿将其唤至帐前问道:“孔明现在何处?”,蜀兵答道:“诸葛丞相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令我等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司马懿竟然相信了此话,于是他先派一支魏军前去攻打蜀军的祁山大寨,待蜀军回救时再自领一支人马去上方谷劫烧粮草。谁知,这正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当魏军奔祁山而来时,诸葛亮先派一些军士奔走呐喊,虚作救应之状。后又让部将魏延单枪匹马在谷口引诱司马懿。司马懿一看蜀军果然都去祁山救应,又见魏延只是一人,于是就带领他的两个儿子和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等到了谷底,才发觉只有干柴,根本就没有什么粮草,前面的魏延也早不见了踪影,这才知道上了大当。可早就为时已晚,只听得杀声四起,无数的火把从山飞下,谷口一下子被大火阻断。魏军已是无路可逃,再加上蜀军的火箭齐射,地雷猛炸,直吓的司马懿慌然下马与二子抱头痛哭:“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可是,一场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浇灭了谷底的大火,使得地雷不响,火器不发。司马懿这才趁机与前来救援的人马一起冲出上方谷。

“瞒天过海”关键是一个“瞒”字,为此诸葛亮作了大量的准备。先是向上方谷运粮,后又借蜀兵之口指明他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上方谷监运粮草。这样就使司马懿不仅确信上方谷真是蜀军屯粮重地,还以为可趁诸葛亮不在之机去攻打祁山。当对方初步上钩以后,他又让将士假装去救援祁山,还派魏延带很少的人马在谷口阻挡魏军,让对方真的以为谷中只有少量的守军。因此在准备“瞒天过海”的时候,应先在“瞒天”上下足功夫,力求逼真,要瞒得天衣无缝,有时也要瞒得不厌其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过海”的成功。

[注释]:

1. 胜战计:在有充分把握取胜时采用的计策。

2. 备周则意怠:人们往往会因防备得十分周密而松懈,警惕性下降。

3.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机密、隐蔽。阳,公开、暴露。句意是,隐密的计谋往往藏在公开的事物里,最暴露之处常常是最隐蔽、最不易被察觉的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