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放弃我不喜欢的这件事

最近从州教科所到县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真是一副热火朝天之盛景。要么在组织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要么在组织课题的申报工作,要么在布置着扎实开展的推进工作。

这是以研促教、以研兴校的良好趋势,这是教师们意识提高、理念转变的最佳体现。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课题研究这一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题研究培训,但是也自己摸索完成过一项省级课题和多项州级课题。于是,在县教育体育局的“厚爱”下,尽我所能向有需要的学校传授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所谓的经验,因为我会一点总比不会的老师多一点好的方向。

所以,我最近难免也有点忙碌,异乡外县,重视科研的不少学校会纷纷邀请我亲临现场。

说实话,在我所能“承担”的教师成长方式里,我最不喜欢接受的就是“课题指导”。

首先的原因是自己积累的经验不足,会“误人子弟”,会适得其反,会劳而无获。

其次是课题研究的整个流程,只要“沾染”了最初的科研意识的动员,接下来就是交流课题申报填写。胜利立项了,接下来就得和他们交流怎么开题和扎实开展,到最后就是指导规范的整理材料直至结项。

如此看来,少则两三次亲临,多则五六次。答应了哪个学校作科研经验分享交流,无疑就要“陷”到其中去。

我这样讲,不是说我没有这一点牺牲和奉献精神。而是,因为教育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难以实现人们的“即时满足”。说到底,就是见效慢,很磨人。

没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是难以走到最后的。

这也就是众多课题,立了项却不结题的主要原因。只打雷不下雨,这是毫无意义的。

我不知道我引领大家走这样磨人的路,几多欢喜几多愁?

很多的时候,我都担心轰轰烈烈的一场交流下来,领导重视,教师应付。到头来,看不到积极的响应。

这才是我不喜欢这一“差事”的根本原因,若是我没有牺牲精神,我大可不必答应。我每周二十二节课,加上一些教学辅助事宜和如同“家长课堂”等其他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也算充实忙碌。

既然不喜欢,我却答应了。

因为我想很多的一线老师确实需要这一方面的帮助,我不能因为会“陷”进去牺牲两三次或者更多五六次的亲临就满口拒绝。

我不能抛下他们,就像当年我刚刚接触课题研究时我的“导师”王高钦老师没有抛下我一样。如果那时,没有王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就不可能单枪匹马完成一个人主持、也只有自己一个人参与的教育生涯中的第一项县级课题,当然我也就不会成为现在有所收获的一名至少是合格的人民教师。

这不,就在近三个小时前的昨天下午5点,顺利完成了一所完小的提升科研意识交流。从老师们的神情沟通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决心和赞许。我鼓励他们:不要靠想,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一定不会成功。

再过五六个小时后的今天的天明,我将奔赴外县一中学,任务更艰巨,也是指导课题研究为主:一场开展指导、一场申报指导,还有一场有关教师成长的意识交流。这是我的“二进宫”,在前一次的简单指导下,通过老师们的认真努力,该校一炮而红——取得了两个州级课题立项的佳绩。

我相信,他们“打了雷”更会下“及时雨”!

越担当越成长,越成长越担当。

不知道是行了再走,还是走了才行?反正越行就得越走,越走就会越行。

在这自己害怕的情形下,我还是没有选择放下自己不喜欢的这件事。

我不想去想后面有多累,还是决定先去做。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所有拥有梦想的教育人,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没有放弃我不喜欢的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