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

静下心来看一个电影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心里浮躁,烦乱,思考的事情繁复又浅薄,没法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没有感官刺激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你大概能猜出我能看得下去的电影是什么样,当然是充满了昂贵的特效,充满了色情暴力或者笑料的那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只看那样的电影,其实这是大势所趋,多数人都是如此,这几年漫威和DC电影的剧烈崛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部没有视觉刺激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讲故事的技术,怎么把人拿住拿稳是一项直通心灵的技巧,我非常绝望的发现世间万物几乎都有规律和技巧,把控人的情感也是一种技巧,看《绿皮书》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看见“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时候,我心里会捏一把汗,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缺乏戏剧性。然后我就会怀着一种虔诚修习之心把电影看下去。谢利和托尼似乎就是注定会产生矛盾和故事的两个人,托尼是白人,有一半意大利的血统,在社会底层做着一份保安的工作,粗鲁简单又贫穷,性格直爽刚猛,暗藏着责任心和细腻。谢利是个黑人,同时又是一个天才音乐家,社会名流,三重博士,极具学识,修养和音乐技巧,在黑人歧视是社会严重问题的美国地位尴尬,(后来写进的同性恋身份又丰富和饱满了这个人物。)电影开头黑人修理工在托尼家修水管的时候,他妻子拿了两只水杯给他们倒水,托尼发现之后默默的把水杯扔进了垃圾箱,也算是一个引子。生活拮据的托尼在暂时没有工作可干的时候成了谢利的司机。

巨大的不同,隐约的相同和暗藏的矛盾可以让人产出好奇心,想着这样的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电影就以这样的开头展开。这种布局让我想起了一部情节上八竿子打不着的电影,相似之处却是很明显的,那部电影叫《触不可及》,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黑人应聘做了一个高位截瘫的富有白人管家的故事,同样精彩和引人入胜。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学识,种族,肤色,各种观念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人,作为故事的主角,是容易写下去的,认识,互发观点之箭,矛盾的出现和激化,理解,弥合甚至到最后的惺惺相惜,应该就是一种情节上的技巧和套路。

《绿皮书》应该算是一部公路片,里面富含着丰富的要素,长途旅行,音乐,美食,种族问题,亲情,友谊,其实刚才我脑子里还有些别的词儿,但是一时语塞想不起来了。假如我以后试图描写什么东西,像这样的讲故事的电影中所蕴含的技巧是具有借鉴价值的,可以从头理顺一下在这样一个作品里,有多少个G点,都在哪里。

从舒适程度和叙事技巧上从上往下排是最合理的。

1、来自总统的帮助

在当时的美国,有一些地区夜间禁止黑人出现在街上,托尼和谢利的车遭受临时检查,被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恶警盘问,托尼在被警察知道有一半意大利血统之后,恶警羞辱他说:“难怪你给黑人开车,你也是半个黑鬼”,暴怒之下托尼一拳打倒了警察,然后两人被带到了看守所。这里描述了一个面目可憎的警察角色,长得很难看,说话很难听,耀武扬威,蛮不讲理,满脸全是丑恶,让人恨得牙痒,渴望给他各种惩罚和折磨。后来谢利在看守所里要求打一个电话:以公民权利之名。狱警难以拒绝只能同意下来,电话很快得到了回应,原来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谢利的朋友,接到谢利求救之后联系军方将领给看守所打来了电话,恶警被激烈训斥的时候惊诧愤怒又恐慌和屈服的样子就搔到了人的痒处。这种方法在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被用的,用的夸张一点的话,带来的快感也是夸张的舒适,比如在以前很多电视剧里,把坏人描述得及其丑恶,主角以平民之身备受摧残,身边的人受尽委屈,最后主角以大官甚至皇帝的身份突然出现,让坏人极尽狼狈,这种场面总是让人期待,发生的时候令人异常舒适。

2、背后的枪和手里的枪

谢利在对黑人不友好的地区自己到酒吧去喝酒,被几个酒鬼欺负,托尼知道后赶到酒吧去营救谢利,把手伸到背后,做出掏枪的样子,救出了谢利。谢利问:“你真的有枪吗?”

托尼回答当然没有。这算是故事里比较紧张的一个情节,托尼展示出自己保安职业里面对三教九流的适应和套路。影片尾圣诞夜的时候,因为不满接待方的黑人歧视,两个人撕毁合同,来到一个黑人酒馆,谢利在吧台点单的时候不小了露富,被坏人盯上,两人走出酒吧的时候,谢利虽然全然不觉,但是托尼发现车后面有异动,立刻从身后掏出手枪朝天上开了两枪,把两个小贼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两次掏枪一次没掏出来一次掏了出来,前后呼应,有枪和没枪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人亲密程度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技巧。前后的对应可以显示出一种精致感,对应物的变化也可以呼应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变化。

3、炸鸡

谢利是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尽管他平时总是带着一股阴郁:以他的话说就是,自己是黑人,不被白人所认可,他们请他演出,只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同时因为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要远高于一般的黑人,所以也不被黑人所认可,而且他是个同性恋,觉得自己连真正的男人都算不上。这段话只是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悲惨定性,并不影响他平时举动的优雅甚至高贵,这种优雅和高贵就给了炸鸡可乘之机。托尼在行车到肯塔基洲的时候,在路边店里发现了非常正宗的美国炸鸡,非常兴奋的买了一个全家桶,一边开车一边大快朵颐,他左手握着方向盘,右手拿着大块的炸鸡,那块炸鸡在他的右手晃动的时候还跟着抖动,表面的脆皮渣渣掉落,那种抖动又显示出这块炸鸡内部是多么鲜嫩多汁,这种用手抓着吃的粗鲁而又美味的食物对谢利而言完全是令人嗤之以鼻的东西,但是在托尼反复的要求下,他还是接过了一块,神情谨慎,带着反感和好奇,躲着油污,还问着:“没有刀叉之类的餐具么?”他吃下炸鸡的时候表情的丰富是让观众非常欢喜的。这种技巧的重点在于让一个原本没有体验过某种事物的人在威逼利诱下,怀着好奇心去体验这种事物,并且在体验之后有非常幸福或者有趣的感受。这里有一种同情的作用,就是说当你深入一个故事,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同情到其中一个角色身上,当这种事发生的时候,你就会想他之所想,爱他之所爱,而你喜欢一个人,就想和他分享一些东西,然后看他的反应,期待着认可和夸赞之类,如果同情的这个角色刚好这样做了,就会给读故事的人非常舒适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的行家,另一方面的土包子,人们喜欢看土包子进城时候满眼新奇的样子。以前有个电影很厉害,叫做《泰坦尼克号》,里面有个女孩叫做萝丝,是个富家大小姐,和她对手的男孩叫杰克,是个好不容易住进下等仓的穷小子,当杰克在甲板上教萝丝使劲儿吐痰的时候,萝丝的新奇和快乐就让人非常舒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4、写给妻子的信

托尼是个粗人,他离家给谢利做司机要走两个月,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他说,长途电话价格昂贵,写信才经济些,一定要常来信,托尼毫无文采,写起信来味同嚼蜡,谢利于是开始教他写出美丽动人的信来,托尼的妻子收到信的时候,被美好的措辞感动到春心荡漾泪流满面。这种技巧主要是用一种技术和能力上的提升或者说蜕变,带来不同的效果,来给读者一种愉悦的感觉。这个方法是普遍的,例子太过于多了。

绿皮书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个故事是有一定的主题的,从官面儿上讲,就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靠自己的努力和命运抗争并感化周围的人的故事,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的,不会让人迸发出肾上腺的光辉,也不会让人痛哭流涕,这种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即便是涉及到自我认识,人性剖析,美好的品格甚至灵魂升华之类的,依然是缺乏感官刺激的。想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是有难度的,所以这个故事中所涉及的技巧其实很重要,但是在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些技巧实际上是一种不值钱的东西,技巧应该是完全为故事本体服务的,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如果本末倒置,那电影就将会,非常好看,但就只剩下好看了。

我觉得这些想法对我以后写东西将会有些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