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1,“问题解决”读书记录1

“问题解决”读书记录1

什么是问题?当某人有一个目标,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美国学者把问题分为三类:谜问题、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小学数学中研究的多数是良构问题。

什么是良构问题呢?良构问题是指在限定性条件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并在已知条件范围内运用若干规则和原理来获得同一性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问题解决”列为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由此可以发现,“问题解决”承载着很多功能,比如上面的粗体字部份。回想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可能我们仅仅承担了其中很少一部分的功能。

比如: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我们没有做到。因为,教材中几乎都是直接给出问题,然后求解;不需要孩子们另外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当然,多数的时候,有的题目会问道:“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面对这个问题,一线教师多数的做法是提简简单单的问题,数据不要太大,运算的过程不要复杂。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要让这题失分。因此,课标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落实到实处。

一线教师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两块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不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较,分析问题这个目标的培养还是不太到位。孩子的做题实证可以表明,多数的孩子在阅读题目与解决问题中间没有分析问题这个环节。几乎就是看了题目以后就动手解决问题。尽管有的孩子读完了题目就知道是用加法或者是减法来做,但是当询问道为何用加法来在做的时候,回答的几乎不到位。胆子大点的孩子说,读完了题目我就知道怎么做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知道。有的孩子的解释则是再把这个题目读一遍。

而且分析问题这一块,老师也存在着不知道如何来教会孩子分析。因为问题是有相对应性。对生A来说是问题,怎样分析都过不来;对生B来说,不是问题,读完了题目就会做。

解决问题后,还有评价与反思的教育目标要落实。这个目标也相对难于落实。比如:孩子解决某道题目,最终得到小明今年72岁,爷爷今年12岁。面对着这样不合逻辑的答案,孩子没有任何的反思,依然是答:小明今年72岁,爷爷今年12岁。尽管时候提到这一点,孩子自己也觉得好搞笑,但是,笑过之后依然不知道怎样来解题。

总而言之,课标上给出了很多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时,可能仅仅落实了解决问题这一个环节目标,其他目标尽管老师想渗透,想落实,不过,确实有难度也……

那么,一线教师更多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如果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对了算式,就千万千万不算计算错误。

换言之,教师最后可能仅仅落实了孩子的计算训练。而且,让教师可悲的是——尽管这样坚持不懈的抓计算,孩子的计算依然是在不断的出错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1,“问题解决”读书记录1)